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颁布.下列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是(  )
A.用亚硝酸钠来保鲜豆芽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
C.用小苏打作发酵粉焙制糕点D.用工业石蜡给水果上蜡“美容”

分析 A、根据亚硝酸钠是致癌物质分析判断.
B、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结构的性质分析判断.
C、根据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D、根据工业石蜡含有有害物质分析判断.

解答 解:A、亚硝酸钠有毒,不能做食品保鲜剂,故A错误.
B、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所以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故B错误.
C、碳酸氢钠能与面粉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也能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食品疏松多孔,故C正确.
D、工业石蜡含有非常强的致癌物,人体摄入石蜡后,还会造成腹泻等肠胃疾病,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淀粉遇加碘食盐溶液会变蓝
B.瘦肉中主要含蛋白质,不含无机盐之类的营养素
C.某气体能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这种气体一定是一氧化碳
D.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可加适量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我区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学习“中和反应”后,在实验室里他们将一定量的稀硫酸滴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如图1所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
同学们发现该实验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于是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如何验证该反应已经发生?
【实验探究】甲组同学分别取图1所示A烧杯中的溶液进行了两个探究活动(实验1和实验2),现象如图2所示.
【反思评价】甲组同学认为图2中“实验1”能验证反应已经发生了,他们的理由是加入酚酞试液不变色.
【再次提问】图1所示A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再次探究】乙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已知他们所加入试剂的类别不同于“实验1”和“实验2”所加试剂的类别.请填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取A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铁粉.观察到有气泡产生A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解释与结论】
将“实验2”中烧杯静置一段时间后,上层清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NaCl.(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A、B、C、D分别是纯碱、烧碱、氯化钠、硫酸钠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1)四种物质中,属于碱的是NaOH(填化学式,下同).
(2)物质B是Na2CO3
探究二:工业品烧碱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该小组同学从一瓶久置的工业品烧碱样品中取出一定量,在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后得到样品溶液.用稀硫酸与样品溶液做中和反应实验.有关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Ⅰ.向样品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Ⅱ.向样品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并用玻璃棒搅拌
滴加一定量稀硫酸后溶液中开始产生气泡
溶液仍呈红色
该小组同学对于实验所得红色溶液很感兴趣,展开讨论.溶液里的中和反应是否已经完成?一部分同学认为还没有完成,理由是操作Ⅱ后“溶液仍呈红色”;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中和反应已经完成.结果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确认溶液里中和反应已经完成.
(3)样品溶液的pH>7(填写“<、=或>”).
(4)确认溶液里中和反应已经完成所依据的现象是滴加一定量稀硫酸后溶液中开始产生气泡.
最后,他们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了久置的工业品烧碱样品中确实含有氯化钠杂质且已经部分变质,并提纯工业品烧碱.其实验流程及部分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
(5)试剂甲和试剂乙的溶液中阴离子都是NO3-(填离子符号).
(6)试剂丁是Ca(OH)2(填化学式).
(7)证明工业品烧碱样品已经部分变质的证据是操作中加过量Ba(NO32后生成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仍呈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某学习小组对实验中吸收二氧化碳和干燥气体后的碱石灰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碱石灰是由CaO和NaOH的固体混合而成,通常用来干燥气体和吸收二氧化碳.
②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B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提出猜想】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NaOH、Na2CO3、CaCO3、Ca(OH)2
【设计方案、收集证据】
(1)小李同学将少量的碱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后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小李同学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小红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Na2CO3+Ca(OH)2═CaCO3↓+2NaOH(请用方程式解释).(2)小红同学进一步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从小李同学实验的烧杯中取少量上层清夜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BaCl2+Na2CO3═BaCO3↓+2NaCl样品中一定含有
Na2CO3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明显现象通过实验及分析,样品中一定不含有
CaO、NaOH、Ca(OH)2 
【解释与评价】通过小红同学的实验操作①、②,过滤后滴加无色酚酞无明显现象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NaCl、B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使用铬超标胶囊生产药品的问题.铬虽然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但过量的摄入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影响人体的抗氧化系统,溶液得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多种疾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由此可知道铬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2.00,质子数为24.
(2)不同价态的铬毒性不同,+6价比+3价的铬毒性要强100倍,请写出+3价铬的氯化物的化学式CrCl3
(3)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钢中加入一定量的铬制成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请你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防锈方法:在铁制品表面涂油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铜、氯化镁、液氧、二氧化碳、氦气、碳酸钙是初中化学重点学习的物质,请从不同角度来分类;
(1)从微观构成的角度:由分子构成的是液氧、二氧化碳;由原子构成的是铜、氦气;由离子构成的是氯化镁、碳酸钙.
(2)请尝试从另外的角度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该类别物质不少于3种,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所含物质铜、液氧、氦气.分类依据由一种元素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氨气易溶于水,易与浓硫酸反应,不与碱石灰(干燥剂)反应.氨气还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铜:2NH3+3CuO$\frac{\underline{\;\;△\;\;}}{\;}$N2+3Cu+3H2O,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来验证氨气的组成(图中夹持、固定装置部分均略去).已知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实验中所用试剂均足量,B、D、E中所装药品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实验前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C1、mD1

实验步骤:
Ⅰ.连接装置A、B、C、D、E,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注入足量浓氨水后关闭旋塞.通入氨气一段时间后,接着连接装置F.
Ⅱ.点燃酒精灯加热,待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
Ⅲ.继续通氨气至玻璃管冷却.
Ⅳ.记录量气管读数为VmL.
V.称量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C2、mD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NaOH固体所起的作用,是利用了该物质遇水溶解放热的性质.
(2)若mC1-mC2═(mD2-mD1)×$\frac{8}{9}$,则可证明氨气的组成中不含氧元素.
(3)步骤Ⅲ通入氨气的目的之一是排出装置内生成物,减小误差.
(4)如果略去装置B,导致的后果是②.
①装置C中会发生新的化学反应
②会得出“氨气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的结论
③使测得的氨气组成中N、H元素质量比偏大
(5)为减小误差,在读取量气管读数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调节水准管,使量气管与水准管液面相平.
(6)步骤Ⅱ中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对实验结果没有(填“有”、“没有”或“不确定有没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B.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C.生活污水毫无用处
D.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