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________________(选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a为40 g时,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新泰市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九年级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3分)愈演愈烈的塑化剂事件是指不良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向食品饮料中添加“起云剂”时用具有致癌、致畸胎、影响生殖系统正常发育的塑化剂代替比塑化剂贵5倍的棕榈油。塑化剂种类繁多,常见的一种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子式为C16H22O4。试回答:
(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中各原子个数比为C∶H∶O =__________;
(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H∶O =__________。
(3)139 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中含氧元素的质量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九年级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见下图)。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
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九年级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是同种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C.③④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②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12分)金属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
(1)高钙豆奶粉中的“钙”指的是_____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填符号,下同),海水中含量最高的金属离子是_____.
(3)铝可制成蒸锅,主要利用铝的延展性和________性.
(4)药品“氢氧化铝[Al(OH)3]”片剂能与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治疗胃酸过多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向大自然提取量最大的金属是铁。写出高温下一氧化碳把铁从赤铁矿石中还原出来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是高温下某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C.图中的两种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所得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初三中考二模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CO2和CO的混合气体5g与足量灼热的氧化铁充分反应后,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80克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吸收,测得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6.6克,则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A.9:16 B.1:2 C.3:8 D.17: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初三中考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卫生部等部门日前发布公告,禁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这两种物质。过氧化苯甲酰(化学式C12H10O4)属于
A.有机物 B.混合物 C.氧化物 D.单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