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B物质
B.t1℃时,A、C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C.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用降温的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B物质是正确的;t1℃时,A、C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frac{25g}{125g}×100%$=20%;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能用降温的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B大.

解答 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B物质是正确的,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t1℃时,A、C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frac{25g}{125g}×100%$=20%,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能用降温的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不能用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B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为了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将铁片浸入稀硫酸;Ⅱ.将铜片浸入稀硫酸;Ⅲ.将铁片浸入硝酸银溶液
(1)上述实验不能(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将铁、铜、银三种金属浸入硫酸铜溶液(只填一种),即可验证它们的活动性顺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BA;                                               
(2)当A中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3)要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溶质(只答一种).
(4)t1℃时,向50g水中加入20g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66g.
(5)将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顺序为C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应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金属的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用元素符号回答).
(2)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C(填字母序号).

(3)将锌、铜、铁三种金属分别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呈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是金属活动性不同.
(4)野炊结束时,小明和小辉一起整理物品,小辉用干布抹去铁锅表面的水珠,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铁锅生锈.
(5)在清洗铁锅的过程中,小亮不小心将食醋打翻,大量的醋流进了铁锅中,在他们准备处理的时候,发现与醋接触的铁锅处,产生了小气泡,用文字解释该原因醋酸和铁反应产生氢气
(6)小红吃面条时,很喜欢拌芝麻酱,因为她了解到“芝麻酱中含铁量很丰富”,因此食用芝麻酱可以预防的疾病是贫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将20gA和20gB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2B=C+XD,充分反应后,测得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8:16:22:9,则X的值为(  )
A.1B.2C.3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物品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玻璃杯B.纯棉衬衫C.塑料纽扣D.不锈钢餐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他们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装置.请回答:
(1)照装置A挤压胶头滴管,可观察到U形管中的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甚至红墨水被吸入集气瓶中,原因是氢氧化钠吸收了二氧化碳使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按照装置B,把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入烧瓶中,松开铁夹,此时可看到的现象是烧瓶中形成红色喷泉.
(3)现有石灰石、稀盐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等药品,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制取CO2、并证明CO2确实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实验装置.请模仿图中的“图例”(图C),在图D中直接补画出完整的实验装置图.图中试管中的a溶液是石灰水,能证明CO2确实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a不变浑浊.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同学们又设计了如下方案:取(3)实验后的NaOH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现象为产生气泡;第二组同学滴加CaCl2溶液,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实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化学源于生活,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请从以下物质中选择正确序号填空:
A.小苏打       B.硝酸铵(NH4NO3)        C.食醋      D.熟石灰   E.硝酸钾(KNO3 )  
F.二氧化硫
(1)导致酸雨产生的是F.
(2)改良酸性土壤的是D.
(3)农业上常用作复合肥的是E.
(4)用作发酵粉成分的是A.
(5)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