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珍惜水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热蒸发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B. 降温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C. 参与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02
D. 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反应时水分子中的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C 【解析】 A、水受热蒸发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而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错误; B、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不会因温度降低而停止,降温后,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故物理性质不变,故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叶绿素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02,故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电解生成氢气...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丹东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兴趣小组为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稀硫酸分别加入到盛有不同药品的A、B、C、D四只试管中。请回答:
(1)甲同学观察到A、B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于是得出结论:硫酸与氢氧化钠及氯化钠都不能发生反应。乙同学认为A试管中发生了反应,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B试管中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理由:_____。
(2)丙同学观察到C试管中有_____生成,于是得出结论:硫酸与碳酸钾能发生反应。
(3)丙同学对反应后C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一:K2SO4 结论二:K2SO4、H2SO4 结论三:_____
丙同学设计实验,用两种方法验证结论三正确: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法一:取C中溶液少许,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结论三正确 |
方法二:取C中溶液少许,加入适量的_____ | 产生气泡 |
乙同学对方法一提出质疑,认为方法一不正确,理由是_____。
(4)丁同学观察到D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于是得出结论:硫酸与硝酸钡能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抚顺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体健康,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 用过期的牛奶和面 B. 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
C. 用食盐腌制咸鸭蛋 D. 用霉变的玉米做玉米油
C 【解析】 A、过期的牛奶和面含有致癌物,不能食用,故A错;B、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性,故B错;C、食盐可作调味品,所以可以用食盐腌制咸鸭蛋,故C正确;D、霉变的玉米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不能食用;故D错。故选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20℃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下变化( )
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 )
A. 溶液甲是饱和溶液
B. 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40g
C. 溶液丙若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4g
D. 溶液乙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丙溶质的质量分数
B 【解析】 A、溶液甲析出晶体后得到溶液乙,故溶液乙是饱和溶液,该温度下溶液乙再蒸发10g的水析出4g的晶体,二溶液甲蒸发10g 的水只析出2g的晶体,故说明溶液甲是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20℃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4g的该物质,故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故正确; C、溶液丙是饱和溶液,20℃时,溶液丙若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等于4g,故错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镁条和稀盐酸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现象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且试管外壁有热感
B. 反应过程中气球彭胀,冷却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
C. 将气球中收集到的气体点燃,可能会听到爆鸣声
D. 将药品换成生石灰和水,观察到气球膨胀。
B 【解析】 A、镁是活泼的金属,镁与稀盐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且试管外壁有热感,故正确; B、反应过程中有氢气生成,氢气胀大,但不会回复原状,故错误; C、氢气是易燃性气体,如氢气中混有氧气,点燃时会发出爆鸣声,故正确; D、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使试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当温度冷却后,又恢复原状,故正确。故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 (武邑县第二中学) 题型:简答题
现有三瓶气体,分别是空气、二氧化碳、氧气,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它们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三个集气瓶中,木条燃烧的更旺则该瓶盛的是氧气;木条火焰立即熄灭该瓶盛的是二氧化碳;木条火焰过一会熄灭该瓶盛的是空气 【解析】 根据木条在不同气体中能否燃烧以及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析】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三个集气瓶中,木条燃烧的更旺是氧气;木条火焰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 (武邑县第二中学) 题型:单选题
有关蜡烛燃烧时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B. 蜡烛燃烧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火焰
C. 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白烟
D. 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解析】 A、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不是反应现象而是生成物,故A错误; B、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且发出黄色火焰能通过感官器官感觉到,故B正确; C、因为蜡烛燃烧生成水,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冷烧杯内璧有水雾产生,故C错误; D、因为在没验证前我们不知道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应说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D错误; 故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 题型:科学探究题
小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是否比吸人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操作及现象如下:
(1)根据实验现象,小华得出的结论是____。
(2)小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是因为吸人的空气在人体内的肺泡内与血液、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____交换。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气体 【解析】 (1)通过实验现象,通入呼出气体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入空气的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2)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是因为吸人的空气在人体内的肺泡内与血液、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气体交换。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考古工作者通常用测定某些文物中碳-14的含量来推测文物的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为6
B. 电子数为8
C. 中子数为6
D. 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
A 【解析】 A、因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数为6,则电子数为6,说法正确,故A正确;B、由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电子数为6,说法错误;故B不正确;C、由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质子数为6,则中子数为14-6═8,说法错误;故C不正确;D、因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则质子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说法正确;故D不正确。故选A。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