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用稀盐酸洗去石灰水瓶内壁的白膜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HCl、Na2SO4 、KCl B.K2SO 4 、HCl、Ba(OH)2
C.NaCl、BaCO3 、KNO3 D.CuSO4 、KOH、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置换反应的反应物中一定有单质 B.置换反应的生成物中一定有单质
C.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单质 D.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不是单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
【实验探究一】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并测定NaOH的纯度,设计的实验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所含杂质是(1) ,操作B中加入的试剂是(2) ;(以上填写化学式或物质名称均可)
②操作A、B 的名称分别为(3) 、(4) ;
③若要测定该固体中NaOH的纯度,实验过程中一定还需用到的仪器是(5) 。
【实验探究二】为了测定NaOH的纯度,小红同学设计如图装置(铁架台略去)。己知,碳酸氢钠溶液不吸收二氧化碳。
④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
甲(6) 、乙(7) ;
⑤实验中取用样品质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样品用量过多,造成的后果是(8) ;
⑥取l0g样品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通过计算可知产生了CO2 0.11g ,求原样品中NaOH的纯度,写出计算过程。
(9)【实验反思】
⑦利用该实验装置,若操作正确,装置气密性良好,测定的NaOH纯度也将(10) (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1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1分)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
(1)写出编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果用A装置作该反应的发生装置,需在导管口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4)下图F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
图G和上图B都可用作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G装置与B装置比较,G装置除了节约药品优点外,还有操作上的优点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则这种物质
A.一定是金刚石或石墨中的一种
B.一定是木炭或活性炭中的一种
C.一定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
D.可能是一种碳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C.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D.当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8分)如图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或B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2)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直接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②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3)小颖认为在不改变I、Ⅱ装置的仪器及位置的前提下,该装置稍作处理可用于双氧水制取氧气,她的做法是____________ _____;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
(4)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I、Ⅲ装置可验证CO2的有关性质。
①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此时小试管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②C为干燥管(用于防止液体倒吸)。如要证明所制备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在小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下图所示装置替换装置Ⅲ,向烧杯挡板右侧通入CO2,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