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黑色固体,D为蓝色沉淀,它们之间的相互
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⑴A物质的化学式为: ;
A物质还可以与 (写一种)
反应生成B物质。
⑵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在①~④的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类型的有 (填写序号)。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海南省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南海蕴含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产资源。
(1)请写出你知道的一种化石燃料。 (2分)
(2)请你写出一条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2 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右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
Ⅰ.红色褪去,与溶液和空气中的反应有关。
Ⅱ.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1 | 向盛有2 mL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5%的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 | |
2 | 1号试管红色褪去 2号试管5min红色褪去 3号试管30min红色明显变浅 4号试管120min红色无明显变化 | ||
3 |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水,…… | 酚酞溶液浓度/% | 浑浊程度 |
5 | 大量浑浊物 | ||
2 | 少量浑浊物 | ||
| 无浑浊物 |
【解释与结论】
(1)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1 (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 。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水, 。
【反思与评价】
(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 %。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连云港碱厂年产纯碱120万吨,是我国三大纯碱生产企业之一。它的产品除了纯碱外,还有氯化钙和碳酸氢钠。该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可简单表示如下:
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有:
|
②2NaHCO3 = Na2CO3+ CO2↑+ H2O
请回答:
⑴①“碳化”过程中需要的CO2,可由石灰石高温煅烧得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②实验室中,通常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CO2气体,不选用浓盐酸的理由是
▲ ;干燥CO2气体,可用的干燥剂是 ▲ (填字母)。
A.浓硫酸 B.固体氢氧化钠 C.生石灰
⑵①该厂“过滤”所得的NH4Cl可作化肥中的 ▲ 肥,它也可与Ca(OH)2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生成产品CaCl2,同时还有NH3和H2O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该厂的另一种产品碳酸氢钠俗称 ▲ ,它的重要用途有 ▲ (只写一种)。
②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填字母)
A.使用的漏斗叫长颈漏斗 B.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C.玻璃棒应不停搅拌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⑶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该厂生产的纯碱是否属于优等品(国家规定:优等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不低于99.2%),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称取样品10.65g,加水完全溶解,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固体19.70g。通过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判断该厂的产品是否属于优等品 ▲ 。(杂质可溶于水且不与氯化钡反应)
方案二:用右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准确测量排出水的体积,也可计算样品的纯度。该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 ▲ ,但实验后同学们发现所测的碳酸钠的纯度偏低,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金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硬币、不锈钢锅都是合金材料,合金比各成分金属具有更优良的性能
B. 铝、铁、铜都是银白色固体,都能导电
C.镁、铝都是活泼金属,相同质量时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的体积相同
D. 铁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中,很多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因此生活中的垃圾要分类回收。下列物质中,属于可回收物的是 :①纸张 ②塑料 ③玻璃 ④金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