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李同学为探究影响金属与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1:调节天平平衡;
步骤 2:将等质量,质量分数都为 10%的稀盐酸倒入烧杯内,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
步骤 3: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左,右烧杯内,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
步骤 4: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1)根据实验,我们会观察到,天平开始会向_____倾斜。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
(2)利用天平,我们还可以计算出,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从而建立相应的坐标关系。如图2是小李做出的等质量的铁和锌与稀盐酸反应的坐标图,请帮他补充完整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小红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的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是_____。
(2)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所需溶液的操作顺序_____。
(3)如果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举出一点)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丙三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甲组 | 产生大量气泡,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 不相等。 导致甲组方案反 应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 |
乙组 | 产生蓝色沉淀,天平指针_____________。(“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或“不发生偏转”) | 相等 | |
丙组 | _____________, 天平指针没有发生偏转。 | 相等 |
[反思评价]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是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中进行。
[得出结论]甲组同学对装置进行改进后再次探究,亦能得出猜想2正确的结论。经同学们进一步讨论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的反应仪器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质量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测定石灰石样品的纯度( 杂质与稀盐酸不反应)。小组同学设计如下两个方案。
[查阅资料]①纯度=纯物质质量/样品总重量x100%
②无水CaCl2可吸收水蒸气,不与CO2反应
[进行实验]将石灰石研成粉末,每次均取5.0g.稀盐酸每次取浓度、体积均相同且足量。多次实验,求平均值。
方案1 : [实验装置 1]
[实验步骤1]
①读取反应前电子天平的示数(m1)
②将稀盐酸全部倒入烧杯中
③待反应停止后,立即读取电子天平的示数(m2)
[实验结果1]纯度平均值为83.8%
方案2: [实验装置 2]
[实验步骤2]
①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装入药品
②称量反应前烧杯和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3)
③迅速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关闭活塞
④反应停止后,立即称量烧杯和其中液体的质量(m4)
[实验结果2]纯度平均值为55.2%
[解释与结论]
(1)方案1中,判断碳酸钙反应完的现象是_____,用实验步骤1中的数据表示出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约是_____。
(2)方案2的装置在装药品前如何检验气密性_____。方案2中烧杯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方案2中测得的样品纯度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写一种即可)。
[反思与改进]
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对实验1装置按如图进行改进,测得样品纯度的平均值为80.6%。
(3)反应前后,两次称量整个装置及药品的总质量。为了测量结果更准确,在第二次称量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
(4)装置中的“无水CaCl2”能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其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B、C、D、E 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C的化学式为_____;
(2)A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的是( )
A. 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研究铁生锈的条件
C. 研究燃烧的条件 D. 研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纯净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燃烧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对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提示]①氢氧化钠可以吸收除去二氧化碳气体;②浓硫酸能吸水。
[知识回顾]碳充分燃烧生成CO2,不充分燃烧生成CO
[提出猜想]
(1)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有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 可能有SO2
B 可能有CO
C 可能有CO2
D 可能有CO2和O2的混合气体
(2)小明认为碳粉部分充分燃烧,还有部分没有充分燃烧,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
[实验探究1]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的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的实验设计思路: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可观察到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若原气体中含有CO气体,小明可观察到D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E中气球作用是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2]小强认为容 器中的气体是CO2和O2的混合气体,并进行实验改进和探究。小强把小明实验中的氧化铁换成了铜丝网,并去掉E装置进行验证。若小强的猜想成立,则装置D中的铜丝网的变化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有同学认为,小强应先通入容器中气体一段时间再加热,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9年10月1日普天同庆祖国70华诞。
(1)阅兵仪式上,中国最强核导弹“东风-41”的亮相震撼世界。制导弹材料中的稀土元素钕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如图1所示,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该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联欢晚会中,五颜六色的烟花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①部分烟花燃放呈现红色是因为其中含有锶元素。已知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则锶元素位于第_____,周期; 锶离子的符号为_____;锶元素与图3中的_____(填序号)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②烟花的引爆需要火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 其爆炸反应为 ,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回顾)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把“易燃空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液滴。一年之后,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做了一个相反的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这里的“易燃空气”是指_____,拉瓦锡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
(实验重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科学家们探究的过程,在创新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重做了上述两个实验,做法如下:
实验1:水的通电分解实验,如图1所示,接通电源,看到了两电极上开始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两玻璃管内的现象是_____。
实验2:“易燃空气”与氧气混合后的点燃实验。实验室现有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锌粒和图2所示的常用仪器。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较多量的“易燃空气”,且可以随时补充液体,你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药品是_____,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把“易燃空气”与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用电火花点火,顺利完成上述实验。
(3)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利用制得的“易燃空气”和空气继续进行探究,他们取7支试管,依次盛水90%(体积分数)、80%、70%……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易燃空气”,而后分别把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的火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易燃空气”体积分数(%) | 90 | 80 | 70 | 50 | 20 | 10 | 5 |
空气体积分数(%) | 10 | 20 | 30 | 50 | 80 | 90 | 95 |
点燃现象 | 安静燃烧 | 安静燃烧 | 弱的爆鸣声 | 强的爆鸣声 | 强的爆鸣声 | 弱的爆鸣声 | 不燃烧不爆鸣 |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在混合气体爆炸范围内,“易燃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所以我们在点燃“易燃空气”之前必须要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