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A、B、C、D四种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进行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
(1)先分别取少量的四种溶液样品于洁净的试管中,再分别向四种溶液中滴加适量紫色石蕊溶液,结果A溶液显红色,B、C、D溶液显蓝色;
(2)B、C溶液混合后有白色沉淀产生.根据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A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D溶液中溶质是 N(用化学式表示);
②B和C溶液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在A、B、C、D四种溶液中,若其中两种溶液混合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加入另一种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加入另一种溶液之前,两种溶液混合反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酸、碱、盐的鉴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
专题: | 物质的鉴别题. |
分析: | 根据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碱性、碱性,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
解答: | 解;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碱性、碱性,取四种溶液分别滴加石蕊试剂,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稀盐酸,其余为蓝色,故A为稀盐酸;B、C溶液混合后有白色沉淀产生,其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因此剩下的D是氢氧化钠;在A、B、C、D四种溶液中,若其中两种溶液混合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因此可以是盐酸和氢氧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钙的反应,加入另一种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加入的是碳酸钠,碳酸钠和钙离子结合产生碳酸钙沉淀,因此加入另一种溶液之前的反应是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氯化钙和水; 故答案为:①稀盐酸;NaOH;②Na2CO3+Ca(OH)2═CaCO3↓+2NaOH;③Ca(OH)2+2HCl═CaCl2+2H2O. |
点评: | 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因此要熟练掌握物质间的反应及实验的现象才能正确推断鉴别.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一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对该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 4 | 16 | 6 | 2 |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 8 | 2 | x | 12 |
| A. |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
| B. |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 C. | x的值是4 |
| D. | 该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请用给定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氢氧化钠 ②干冰 ③氢氧化钙 ④石墨 ⑤硝酸铵 ⑥酒精
(1)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2)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3)农业中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4)司机驾车前喝的饮料中不能含有的是 .
(5)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
(6)炉具清洁剂中含有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微观示意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参加反应的是两种物质 |
| B. |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
| C. | 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分 |
| D. |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B.最轻的气体是氢气
C.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D.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柴燃烧所起的作用是 ( )
A.升高铁丝的着火点 B.升高铁丝的温度
C.增加可燃物 D.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主要操作 |
A | 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 加热沸腾,水蒸气冷凝 |
B | 区别化纤与羊毛面料 | 分别取样点燃,闻气味 |
C | 除去氨气中混有的水蒸气 | 气体通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 |
D | 探究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 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