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用化学用语表示:干冰CO2;碳酸根离子CO32-

分析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解答 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碳酸根离子可表示为:CO32-
故答案为:CO2;CO3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甲、乙两科学研究小组安装两套如图1相同装置,来探究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甲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得到如图2的实验数据,乙小组也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方案来研究酸、碱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得到如图2的实验数据;
实验编号温度催化剂质量分数
甲组实验Ⅰ25℃二氧化锰10mL 2%H2O2
甲组实验Ⅱ25℃二氧化锰10mL 5%H2O2

根据上述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小组的实验方案,甲小组是为了研究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2)本实验是通过保持温度、催化剂不变,改变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来比较H2O2分解速率;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乙小组提出用BaO2固体与硫酸溶液反应制备H2O2,化学方程式:BaO2+H2SO4═BaSO4↓+H2O2,支持这一方案的理由是过氧化氢在酸性环境下分解较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玲玲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产生了兴趣,于是她和小组内的同学仅用以下药品展开了探究活动.
实验药品: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硝酸钡溶液、
                 氯化钠溶液、酚酞溶液
【提出问题】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查阅资料】硝酸钡溶液显中性,且Ba2+有毒.
【实验探究】玲玲用上述物质做了下列几组实验.
组合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组合物质 H2SO4
NaOH
H2SO4
NaCl
 H2SO4
Na2CO3
 H2SO4
Ba(NO32
 NaOH
Ba(NO32
 Na2CO3
Ba(NO32
【记录和解释】(1)组合①、②、⑤均无明显现象,其中组合①与另外两组的实质不同.为证明该不同之处,玲玲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酚酞溶液.
(2)请写出组合④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NO32=BaSO4↓+2HNO3
【实验结论】他们请教老师并讨论后知道,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应用】写出利用熟石灰鉴别化肥氯化铵和氯化钾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H2O+2NH3↑.
【拓展延伸】实验结束后,他们将所有废液收集在废液缸中静置,观察到白色沉淀和无色的上层清液.为了确定沉淀和清液的成分,继续展开探究.
【实验1】探究沉淀的成分.
【提出猜想】Ⅰ.沉淀只有硫酸钡Ⅱ.沉淀只有碳酸钡Ⅲ.沉淀中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梅梅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证明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2】探究清液的成分.
①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硝酸钡溶液,无明显现象.
②另取少量清液于另一只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解释与结论】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内成员通过讨论分析,一致认为清液中含有的离子除Na+、Cl-外,还有NO3-、Ba2+(指示剂除外).
【处理废液】为了防止污染环境,玲玲向废液缸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对废液进行处理后,将固体回收进一步处理,溶液排放.
【交流与反思】根据你对物质溶解性的了解,结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请写出一种在水溶液中一般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可溶性盐NaNO3(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上的容积,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稍过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看到的现象是①红磷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
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frac{1}{5}$;
③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该气体不支持(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④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将集气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掉;
⑤小梅同学探究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试验之后,又设计了如甲装置所示的实验,红磷和木炭均为足量,分别把A、B两瓶中的红磷和木炭点燃,将燃烧完毕冷却至室温后,打开C、D两处的夹子,想一想.

(1)她将看到甲装置的烧杯中的水进入A瓶,原因是红磷燃烧的产物是固体,内外产生压强差,冷却到室温后,松开止水夹,烧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气瓶内,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五分之一;木炭燃烧的产物是气体,内外没产生压强差,因此冷却到室温后,松开止水夹,烧杯里的水不会倒吸到集气瓶内.
(2)如果将甲装置改装成乙装置,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因为反应后整个装置中的气体都变少了,所以装置中的气体压强都变小,因此水进入两个集气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探究元素周期表可寻得一些规律.如图是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例: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思:6C表示6号元素碳,表示核内带6个单位正电荷,表示核外有6个电子,分两层排布,通常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较稳定.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它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得(填“得”或“失”)电子.
(2)如图是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值为20,它位于元素周期表里第四周期,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3)第一族元素H、Li、Na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变成阳离子.
(4)原子序数为12和17的原子不属于同一种元素,原因是A不同(填字母).
A.质子数              B.相对原子质量
C.中子数              D.电子数
(5)根据表中第一、第二、第三周期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特点,谈谈第四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可能的规律和特点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或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某煤矿发生井下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瓦斯是煤矿矿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它已成为煤矿事故的“头号杀手”.
(1)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2)为了防止煤矿的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下列做法可行的是CD.
A.进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B.工人必须戴安全帽才能进入矿井
C.矿井内要加强通风D.安装瓦斯探头传感器监测瓦斯浓度
(3)矿井下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专家提出了注入液氮灭火的方案.液氮可用于矿井灭火的原因是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液氮气化使温度降低.
(4)救援过程中,打通“生命之孔”及时向被困人员输送含有下列成分的营养液,该营养液中的主要供能物质是B.
A.水B.葡萄糖C.维生素D.氯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其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或乙>丙=甲、甲=丙<乙、丙=甲<乙);
(2)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通过冷却(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均降温到t1℃.则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正确的是D(填选项).
A.乙>甲=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小林觉得你很聪明,是他的良师益友,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邀请你与他讨论“食醋在厨房中的妙用”;
(1)复习酸的化学性质
①酸与指示剂作用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②酸与活泼金属作用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③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作用Fe2O3+HCl=FeCl3+H2O
④…
由于小林的课堂笔记没做好,“③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作用”后面的化学方程式未配平,请帮他写出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
(2)讨论交流
小林自豪地说,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在推广使用中国铁锅,使用铁锅炒菜时,放点食醋,可以补充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铁元素,该反应的原理是利用了酸的化学性质②(填序号“①”“②”或“③”).
(3)反思
盐酸、硫酸、食醋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都有氢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是:

(1)该微观示意图中涉及的单质有2种;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O+C$\frac{\underline{\;高温\;}}{\;}$CO+H2,所属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