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入蘸有溶液的棉花,分别做了如图所示两个实验,3分钟后观察到相反的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一中右边棉花变红,实验二中左边棉花变红
B.实验二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C.实验一说明常温下只有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D.实验二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如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A~F共表示_______种元素,D所示的粒子符号是_________;
(2)A~F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_(填序号,下同),表示阴离子的是_______;
(3)A与E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液仍饱和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黄铜是铜锌合金,耐腐蚀,许多金色饰品就是用它来制作的.现称取20.0g黄铜样品置于烧杯中,慢慢加人稀硫酸使其充分反应,直至没有气泡产生为止.请结合下列图示计算.
(1)该20.0g黄铜样品中含锌的质量为_____g.
(2)完全反应时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g.(写出计算过程)
(3)过滤后得到滤液的质量是_____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温度大于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 (填“>”、“<”或“=”)乙物质的溶解度。
(2)40℃时,若将20g乙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4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40℃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较多的物质是____;
(4)将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20℃升温至40℃时,它们的质量分数关系是甲____(填“>”、“<”或“=”)乙.
(5)若乙是氯化钠,要使氯化钠溶液析出晶体,采取____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同时测得集气瓶内压强、温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乙。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②t2时打开止水夹,最终集气瓶中水平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_____处。
③图乙中,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B改善环境状况
C使用清洁能源 D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二氧化硅(SiO2)可用于制造分离膜,利用“膜分离”技术二氧化碳被氨水吸收转化为可做氮肥的碳酸氢铵(NH4HCO3)。
(1)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2)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填具体粒子名称);
(3)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则x=__________。
(4)分析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钠(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可写出过氧化钙的化学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为了测定NaCl和MgCl2固体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将80g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平均分成四份,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获得如表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 一 | 二 | 三 | 四 |
固体混合物的质量(g) | 20 | 20 | 20 | 20 |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 20 | 40 | 60 | 80 |
生成沉淀的质量(g) | 2.9 | m | 8.7 | 8.7 |
问:(1)表中m的值为_____;
(2)哪次实验恰好完全反应_____;求该次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共多少克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遇到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成红色,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某一种基本性质,并证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实验方法如图甲所示
(1)可见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又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如图乙所示,你认为有没必要?(填,有或无)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