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B.C.氯化钠D.

分析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请回答:

(1)指出仪器名称:①试管,②酒精灯.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填字母).你认为该装置中还缺少棉花.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stackrel{加热}{→}$锰酸钾+氧气+二氧化锰.
(3)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还需要用到二氧化锰(填名称),其起催化作用,能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剩余物代替该物质能(填“能”或“否”).
写出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
(4)若用F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c端进入(填“c”或“d”).
(5)实验结束后,有人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请你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装置漏气没有收集到氧气(合理均可)(写一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向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容器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依次由外环,内环表示(  )
A.a=5
B.该反应可能是金刚石与石墨之间的转化
C.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D.甲乙物质的相对质量之比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有一份20℃时的蔗糖溶液,可以证明它是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加入少量固体,还能全部溶解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降低温度,仅有少量固体析出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若没有固体析出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恒温蒸发2g水,若没有固体析出则为不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
猜想①:只有Cu;猜想②:只有Fe2O3;猜想③:是Cu、Fe2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同学们为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如图1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

(1)实验开始时要先通一段时间CO,然后再加热,目的是排尽玻璃管内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2)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反应后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小丁同学分析表中的数据后,认为猜想③成立,则红色粉末中各成分的质量比为4:1?(写出计算过程)
(3)小林同学认为为了防止溶液倒吸,停止加热前应先断开A和B的连接,你认为是否需要不需要?为什么?实验过程中一直在通CO气体,不会引起倒吸.
反思评价从环保的角度看,该装置存在的缺陷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你的改进方法是在B装置后面的导管口放一个燃着的酒精灯.有同学设计了用如图2装置代替原装置,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①吸收二氧化碳;②收集CO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材料一:石头、玻璃等物质无论怎么加热也不会燃烧.
材料二:在500mL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烧杯上盖一块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红磷,另一端放白磷,一段时间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烧.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立即燃烧.
材料三、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里燃烧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加热铁丝,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但铁丝在氧气里却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我们可以知道,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材料三你还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够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
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微观解释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2)从微观知宏观.
①微粒A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填“得”或“失”)电子;
②微粒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B(填编号,下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C和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比较推理中正确的是(  )
A.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中一定不含氧气
B.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就是燃烧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D.金属能导电,石墨也能导电,所以石墨是金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向一试管中加入石蕊试液,将CO2通入试管中,再给试管加热.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  )
A.蓝色--红色--蓝色B.蓝色--紫色--红色
C.紫色--红色--紫色D.紫色--蓝色--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