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看图回答问题:

(1)指出上图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B(填字母),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引起失火.
(2)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请再另举一例并说明因操作不正确可能造成的后果(任举一例)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

分析 (1)A、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 解:(1)A、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熄灭,不可用嘴吹灭,以防引起失火,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向容器中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内,更不能接触容器内壁,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以防污染试剂,应垂悬于容器上方约0.5厘米处滴加,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填:B;引起失火.
(2)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
故填: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对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万里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结成冰--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蜡炬成灰--分子质量发生改变D.轮胎充气--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请你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制取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药品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冷凝后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等.试管口刚冒出气泡不易立即收集的原因是此时的气体是试管内的空气,收集的气体不纯实验开始加热时要先加热然后再收集;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撤出导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相应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除去铁制品表面少量的铁锈用过量的稀硫酸长时间浸泡
B检验NaOH是否变质取样加水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是否变红
C鉴别氢气和甲烷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D检验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取样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将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 FeCl2溶液中的少量 CuCl2: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B.除去 CO2 中的少量 HCl:通入 NaOH 溶液,收集气体
C.除去 N2 中的少量 O2:通过灼热的 CuO 粉末,收集气体
D.除去 KCl 溶液中的少量 MgCl2,加入适量 NaOH 溶液,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frac{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2)反应结束后,打开铁夹,水自动注入集气瓶的直接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瓶内气压变小.
(3)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frac{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红磷的量不足.
(4)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准确.
(5)若空气中氮气也能和红磷反应,能否用该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否(填“能”或“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硬水中含有较多的是(  )
A.锌、镁化合物B.铁、铝化合物
C.可溶性钙、镁化合物D.难溶性钙、镁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a.点P所表示的含义为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列举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增加溶质.
(3)P点(t1℃时)a、c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7%(精确到0.1%).
(4)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b.
(5)如乙图所示,t2℃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6.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B.3Fe+3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C.2H2O$\frac{\underline{\;电解\;}}{\;}$H2↑+O2D.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