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村大力推广使用沼气.
(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2)用家畜粪便、秸秆等作原料生产沼气的过程主要发生 化(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用沼气做燃料与直接用秸秆作燃料相比可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写出用沼气做燃料的反应方程式为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中,实验现象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某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 | 木条复燃 | 该无色气体为O2 |
B | 将某气体燃烧,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 烧杯内壁有 水珠生成 | 该气体一定是H2 |
C |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H2SO4 |
D | 将水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 烧杯外壁发烫 |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A、B、C、D、E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某种相同的非金属元素,B为无色液体,C为黑色固体。图中“→”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五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省略)。
(1)A、C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E转化为B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下图所示实验不能实现的探究目的是 ( )
A.甲中①②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植物油是否有关
B.甲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水是否有关
C.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D.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探究:(4分)
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________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________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汽车燃料中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是_______.(2)在燃料中,最清洁的燃料是 .
(3)合成材料的应用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合成材料废弃物急剧增加带来环境问题,废弃塑料带来的“__________”尤为严重.
(4)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剧了“温室效应”,请写出减缓温室效应的一项措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与我们的生产密切相关,请试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或做法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人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盐酸,服用含少量细铁粉的补血药品,能治疗缺铁性贫血
(2)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有防潮作用
(3)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在一段时间内墙壁会“出汗”
(4)长期存放的氢氧化钠溶液,因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你注意过吗?家庭使用的铁制工具,隔一段时间不用就变得锈迹斑斑,而街心广场矗立的不锈钢雕塑,几经风霜雨雪总能保持原有的本色。锰(Mn)就是不锈钢的主要添加元素之一,它可以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
(1)铁与空气中的水和 直接接触会导致铁制品的锈蚀。
(2)不锈钢属于 (填序号)。
A.纯净物 B.金属材料
C.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
(3)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锰和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他们首先将锰片插入到氯化镁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锰片表面无变化;再将锰片插入到氯化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锰片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①根据以上实验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________。
②写出锰单质(Mn)与氯化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锰在该反应的化合物中显+2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