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2分)今年4月份,我国出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是目前我国唯一批准上市的抗禽流感药物,其主要成分扎那米韦的化学式是C12H20N4O7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扎那米韦属于 化合物(填“无机”或“有机”)
(2)扎那米韦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通过晾晒海水或者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工业上以粗盐为原料制取精盐,其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操作a、b、c中均含同一种操作,其名称是_________。
(2)将足量稀盐酸加入溶液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任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蒸发操作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称量Ⅰ中称得粗盐的质量为5 g,称量Ⅱ中称得精盐的质量为5.1 g,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
A.精盐的产率一定为98.04% B.精盐的产率一定为102%
C.蒸发操作中可能有水分没有蒸干 D.溶解操作中可能有粗盐没有溶解
E.除杂过程中有NaCl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并用提纯的铜粉制取胆矾(CuSO45H2O),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反应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已知:Cu+2H2SO4(浓)CuSO4+SO2↑+2H2O。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 ;除去铜粉中的铁粉,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是 。
(2)FeCl2溶液中通入Cl2发生化合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由Cu制CuSO4溶液的途径Ⅱ中,若不通入O2,反应将不会发生,原因是 。途径Ⅱ与途径Ⅰ相比较,其显著的优点是 (回答一点即可)。
(4)FeCl3溶液可腐蚀铜以制作印刷线路板,反应后只生成两种常见的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X、Y两种固体的溶解度相等
B.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2℃时,把X、Y两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都会析出晶体
D.t2℃时,把X、Y两种固体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石灰石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
C.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
D.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号和2号,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1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③观察2支试管内产生气泡情况。
④2~3分钟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入2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发现2号试管的卫生香燃烧得更旺。
查阅资料获知:每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中Fe3+微粒数大约是每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微粒数的25万倍,FeCl3溶液中起催化作用的是Fe3+。
请回答:
(1)写出2号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该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快慢是转换为 来实现的。
(3)小明认为:上述实验中催化剂的种类和数量(微粒数)都不同,没有控制好变量,得出的结论不令人信服。小芳认为:过氧化氢酶的微粒数比Fe3+的微粒数少得多,再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能说明酶的催化效率高,你认同 (选填“小明”或“小芳”)的观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在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氦气六种气体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填写:
(1)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的气体是 ;
(2)空气中物质燃烧时需要的气体是 ;
(3)空气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从“露”和“霜”的自然现象你可知空气中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