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物质燃烧知识进行了整理的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1)木炭燃烧的实验: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
②检验集气瓶中木炭燃烧产物的方法是 .
(2)对燃烧是否产生火焰的探究:
【发现问题】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而氢气、蜡烛、酒精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都产生火焰.那么,物质燃烧是否产生火焰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a.与氧气的浓度有关b.与可燃物的状态有关c.与燃烧达到的温度和可燃物的沸点有相对大小有关
【资料整理】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归纳整理,如下表:
物质 名称 | 物质状态 | 沸点 (℃) | 燃烧达到 温度(℃) | 是否产 生火焰 |
氢气 | 气 | ﹣259 | 约2750 | 是 |
CO | 气 | 约﹣190 | 约2500 | 是 |
木炭 | 固 | 约4827 | 约1200 | 否 |
石蜡 | 固 | 约300 | 约600 | 是 |
钠 | 固 | 约883 | 约1400 | 是 |
铁 | 固 | 约2750 | 约1800 | 否 |
【得出结论】①通过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可以得出假设a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有关假设b的结论是 ;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以是出有关假设c的结论是 ;
【验证结论】请你设计实验验证石蜡蒸气燃烧能产生火焰.(用简要语言叙述.提供仪器;蜡烛、火柴、注射器、玻璃管) 操作 ,现象 ,结论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回答,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
(2)根据假设来分析归纳整理的表格中的数据,利用数据来说明假设是否合理,并利用给出的仪器设计燃烧实验来观察火焰.
【解答】解:(1)①由实验中的观察可知,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该反应是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在反应结束后,向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反应结束后,向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
(2)【得出结论】①根据表格中的是否产生火焰可知,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则假设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是不合理的,故答案为:不合理;
②根据表格中的物质的状态及是否产生火焰可知,气体物质燃烧都有火焰,而固体物质有的有火焰,故答案为:气态物质燃烧都产生火焰;有些固态物质燃烧不产生火焰;
③根据表格中物质的沸点及燃烧达到的温度可知,当温度高于沸点时都有火焰,故答案为:燃烧达到温度高于沸点,产生火焰;燃烧达到温度低于沸点,不产生火焰;
【验证结论】根据给出的实验用品,要证明蒸气燃烧的火焰,需要利用注射器来吸收蜡烛燃烧水内焰的蒸气,在外焰点燃蜡烛蒸气,故答案为:点燃蜡烛,将蜡烛焰心的石蜡蒸气吸入注射器,立即将注射器对准蜡烛外焰推出;可看到石蜡蒸气燃烧的火焰;说明石蜡蒸气燃烧能产生火焰.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燃烧的现象及产生火焰的因素探究,学生应学会利用表格中的数据来分析解答,较好的训练了学生实验探究、归纳整合及实验设计的能力.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D.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而立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主要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
A.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B.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鼓励用煤火力发电 D.鼓励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C+H2O(气)H2+CO,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 )
A.元素的种类 B.分子的种类
C.原子的数目 D.物质的总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 水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
| B. |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 C. | 肥皂水可检验硬水和软水 |
| D. | 工业污水需要处理后才可以排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