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食盐腌渍的蔬菜、鱼、肉等食品,风味独特,但不能延长保存时间
B.公路上的积雪可以用氯化钠来消除
C.小苏打是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之一
D.两种盐溶液混合一定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分析 A、根据食盐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氯化钠消除公路上的积雪,是因为盐溶液的凝固点降低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氢钠会与盐酸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分析.

解答 解:A、用食盐腌渍的蔬菜、鱼、肉等食品,风味独特,同时能延长保存时间,故A错误;
B、用氯化钠消除公路上的积雪,是因为盐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故B正确;
C、碳酸氢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治疗胃酸过多,故C正确;
D、氯化钠和硝酸钾都属于盐,不会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类多项单选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快速得出答案.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CO2气体(CO)点燃
BN2气体(CO2通过澄清石灰水
CK2CO3固体(KCl)加水溶解,过滤
DNa2NO3溶液(Na2SO4加盐酸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牙膏是生活必需品,某兴趣小组同学对某品牌市售牙膏展开如下探究,请回答问题:
【资料卡片】:
a、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高温不分解;
b、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H2O、CO2
c、牙膏中保湿剂、增稠剂、香精等均为有机物(有机物在高温加热条件下转化为气体).
(1)取一小段牙膏,加入蒸馏水,充分搅拌后静置,测得其上层清液的pH为8.3,则此牙膏显弱碱性,实验室能否用pH试纸测得该数值,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不能,因为pH试纸只能测定出整数值;
(2)小岳同学发现,此品牌牙膏在冬季会出现颗粒变大的现象.资料显示是牙膏中的K12(一种钠盐)析出,则K12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是K12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
(3)为测定此牙膏中SiO2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了3次实验:
【实验步骤】:
①准确称取2.0g牙膏膏体,烘干水分,高温加热,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②转移剩余物至烧杯中,加入稀HCl,至气体不再产生为止;
③过滤、洗涤、称量得到剩余固体质量(如表);
实验编号123
实验前(g)2.002.002.00
实验后(g)0.430.440.45
④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数据处理】:
(4)此测定做3次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5)综合上述实验方案及实验数据,计算此牙膏中SiO2的质量分数.22%;
【实验分析】:
(6)按上述实验步骤操作,发现测定结果偏大,导致偏大的原因可能是步骤③中,没有将剩余固体进行干燥,有洗涤液附着在固体表面;
(7)高温加热的目的除为了除去CaCO3及NaHCO3以外,还为除去保湿剂、增稠剂、香精等有机物;
(8)步骤②中,加稀HCl发生的反应有CaO+2HCl═CaCl2+H2O、Na2CO3+2HCl═2NaCl+H2O+CO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9)步骤③中,洗涤的目的是除去固体表面附着的CaCl2和NaCl溶液,若不洗涤,则测定结果将偏大(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0)为保证洗涤效果,最好用A洗涤.
A.蒸馏水     B.自来水     C.饱和NaCl溶液     D.饱和CaCl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地球上已探明的蕴藏量是有限的,从人类目前利用这些能源的消耗速度估算,石油和天然气不过几十年,煤不过一百年就会消耗尽.因此,进一步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显得十分迫切.
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无污染的理想能源,下列(1)--(6)是某化学小组的学生查阅资料归纳的工业上制取氢气的方法,其中包括正在研发的方案.
(1)电解法: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2)甲烷转化法:CH4+H2O$\frac{\underline{\;催化剂\;}}{\;}$CO↑+3H2
(3)水煤气法:C+H2O$\frac{\underline{\;100℃\;}}{\;}$CO↑+H2
(4)碳氢化合物热裂法:CH4$\frac{\underline{\;高温\;}}{\;}$C+2H2
(5)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2H2O$\frac{\underline{\;高温\;}}{\;}$2H2↑+O2
(6)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如果将来人类广泛使用氢气作为能源,那么上述6种方法中你认为可行的且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是哪几种?并逐步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反应的写出方程式,不反应的说明理由:
Cu+Al2(SO43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
Zn+H2SO4Zn+H2SO4═ZnSO4+H2
Ag+CuSO4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
Al+C uSO42Al+3CuSO4═Al2(SO43+3Cu
Fe+HCl-Fe+2HCl═FeCl2+H2
Cu+AgNO3Cu+2AgNO3═Cu(NO32+2A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甲、乙两同学,利用厨房中的食盐、味精、黄酒、食醋、纯碱、酱油和实验室带回的澄清石灰水等有关物质在家中进行实验探究.
(1)甲同学准备制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应该选择的物质是 纯碱和石灰水,其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主要操作过程是:制浓的纯碱溶液与石灰水充分混合,后进行过滤取滤液
(2)乙同学准备利用食醋和纯碱物质产生二氧化碳.如要收集两瓶气体,应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将过量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
Ⅰ.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Na2CO3+CuSO4=CuCO3↓+Na2SO4(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固体为Cu(OH)2,理由:Na2CO3溶液呈碱(填“酸”或“碱”)性.
猜想三: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Ⅱ.资料查阅:
①Cu(OH)2和CuCO3晶体均不带结晶水;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②Cu(OH)2、CuCO3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Ⅲ.设计与实验:
㈠固体的获取:
(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
(2)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取最后洗涤液少量,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㈡用如图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
(3)小组同学将装置按 A、C、B(填“B”、“C”)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中:A中的现象为蓝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C中的现象为白色固体变蓝.
结论: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㈢固体成分定量测定:
已知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设固体的组成为aCu(OH)2•bCuCO3.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D,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4)写出A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段:Cu(OH)2$\frac{\underline{\;\;△\;\;}}{\;}$CuO+H2O;
CD段:CuCO3$\frac{\underline{\;\;△\;\;}}{\;}$CuO+CO2↑;
(5)通过计算可得:a:b=2:1.(请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对“高低不同的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实验中将两支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一会儿后,都熄灭了.原因是茶杯内的氧气消耗完了;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产时产生的热的CO2密度变小聚集在茶杯的上部,CO2不能支持燃烧;
(3)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产生的CO2密度大沉积在茶杯的下部,CO2不能支持燃烧;
(4)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烧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B
①沿楼梯迅速下楼;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
房门;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呼救; ⑥跳楼.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