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1:证明酸与碱发生了反应。

稀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小丽同学按图甲进行实验,证明了盐酸与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她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实验2:证明酸与碱反应有水生成。

小明同学取变色硅胶固体(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无水醋酸(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图乙所示的三个实验。

图丙

(1)观察发现实验①、②的硅胶不变色,这两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证明酸与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测量酸与碱反应过程的pH、温度变化

取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匀速滴加NaOH溶液,用传感器实时获得溶液的pH、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丙)。

(1)0~t1时,溶液的酸碱性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丙分析,酸与碱发生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酸与碱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解析:实验1根据溶液中颜色的变化确定,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实验2中①和②的实验目的是证明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中无水,不能使硅胶变色。为了防止空气中水分进入试管中对实验产生干扰,实验过程中要迅速塞紧橡胶塞。根据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中有水生成;实验3中0~t1时,(1)溶液的pH逐渐增大,酸性减弱,t1时,pH=7为中性,(2)根据溶液pH变大,说明酸与碱发生反应,t1时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高,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实验1: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实验2:(1)证明反应物中没有水

(2)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试管干扰实验

(3)试管③中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试管①②中硅胶不变色

实验3:(1)溶液酸性减弱,t1时变为中性

(2)溶液pH变大,t1时pH=7 放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SO2能否与H2O反应生成酸”的课题开展探究.查阅资料后得知:
①SO2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易溶于水;
②酸能使蓝色的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③SO2有毒.于是他们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过程中,A装置内蓝色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A装置的作用是:
证明SO2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2)在通入SO2之前将B装置中胶头滴管内的蒸馏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证明水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或证明水没有酸性)
,当有SO2通过时发现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
SO2与H2O反应生成酸

(3)实验方案中,有一个明显的疏漏,请你帮他们指出不足之处
尾气没有处理(或应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9、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㈠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是
Na2CO3 +CuSO4═Na2SO4+Cu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固体为Cu(OH)2,理由是Na2CO3溶液显
(填酸或碱)性.
猜想三:固体为CuCO3与Cu(OH)2的混合物.
㈡查阅资料
Ⅰ.CuCO3与Cu(OH)2两种晶体都不含结晶水,两种晶体受热都容易分解,都是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Ⅱ.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㈢设计与实验
(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
过滤
(填一种操作名称),洗涤,低温烘干得到蓝色固体.

(2)用上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若用装置A、B组合实验,B中无现象,则猜想
正确.
若用装置A、C组合实验,C中无现象,则猜想
正确.
若要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应该是A→
C
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0?自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利用纯碱和熟石灰制取烧碱溶液展开如下探究:
步骤一:将纯碱溶于水,加入适量熟石灰;  
 步骤二:过滤;  
步骤三:检验滤液中存在的溶质.
(1)步骤一中需要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
搅拌,加速溶解
搅拌,加速溶解
,纯碱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Na2CO3+Ca(OH)2=CaCO3↓+2NaOH

(2)步骤二中过滤器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的后果是
①影响过滤速度;②滤液会遇到阻碍从而冲破滤纸,失去过滤效果;③滤液可能溢出
①影响过滤速度;②滤液会遇到阻碍从而冲破滤纸,失去过滤效果;③滤液可能溢出

(3)小陈按下表完成步骤三,请你将小陈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
滴入纯碱溶液
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滤液中不含Ca(OH)2
滤液中不含Ca(OH)2
另取少量滤液,
滴入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溶液变红色
含有氢氧化钠
再取少量滤液,
滴入澄清石灰水.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含有碳酸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1: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
稀盐酸和NaOH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小丽同学按图1进行实验,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实验2: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
小明同学取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无水醋酸(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图2所示的三个实验.
(1)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目的是
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试管干扰实验
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试管干扰实验

(2)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依据的现象是
试管③中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试管①②中硅胶不变色
试管③中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试管①②中硅胶不变色

实验3:测量酸和碱反应过程的pH
(1)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实时获得溶液的pH,要得到如图3所得变化曲线,所进行的操作是
B
B
(填字母).
A.将盐酸溶液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加到盐酸溶液中
(2)0-t1时,溶液的酸碱性变化情况是
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t1时为中性
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t1时为中性

(3)根据如图溶液pH的变化,判断酸和碱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溶液pH变大,t1时pH=7
溶液pH变大,t1时pH=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双氧水开展如下研究.
(1)图1装置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2)小林同学将MnO2与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合,制作成小块状固体,加入图2装置中制氧气以方便实验结束回收二氧化锰.其中块状固体应放置在
A
A
处(填“A”或“B”),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催化作用
催化作用
,该装置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利用该装置反应一段时间后,需停止反应,其操作是
关闭活塞
关闭活塞
,原因是
关闭活塞后,产生的气体使试管中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关闭活塞后,产生的气体使试管中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3)小亮发现: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60%(空气占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对此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术条依次插入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集气瓶编号
收集的O2占容积的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31 33 35 37 39 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很亮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实验中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
(填“是”或“否”).
②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
35
35
%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49
49
%(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③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时,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的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气所致,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3所示.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双氧水的最高温度控制在
87
8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