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过氧化氢分解进行探究。
Ⅰ、(探究一)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因素
分别取5mL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测定产生4mL氧气所需时间,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 温度℃ | 二氧化锰粉末用量/g | 反应时间 |
① | 30 | 35 | 0 | t1 |
② | 30 | 55 | 0 | t2 |
③ | 5 | 20 | 0.1 | 3s |
④ | 15 | 20 | 0.1 | 1s |
(1)对比①②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越快,则t1_____t2(填“>”、 “=”或“<”)
(2)能说明过氧化氢分解快慢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的实验是_______(填实验序号),合理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交流探讨:二氧化锰属于金属氧化物,其它金属氧化物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Ⅱ、(探究二)探究氧化铁是否对过氧化氢分解起催化作用
操作步骤 | 实验情况记录 | 结论 | |
① | A试管上方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 B中出现气泡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氧化铁_______(填“不影响”、“减慢”或“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 |
② | 将B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把滤渣烘干、称量。 | 固体质量为________ | 氧化铁质量不变 |
③ | C试管上方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 D中溶液变成黄色 | 氧化铁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分解快慢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答案】> ③④ 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过氧化氢分解越快 加快 0.2g 复燃 温度、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解析】
Ⅰ
(1)对比①②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越快,则t1>t2;
(2)能说明过氧化氢分解快慢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的实验是③④,这是因为③④中除了质量分数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合理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过氧化氢分解越快;
Ⅱ
A试管上方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B中出现气泡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Fe2O3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
将B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把滤渣烘干、称量,若氧化铁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则质量不变,固体质量为0.2g;
氧化铁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C试管上方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操作步骤 | 实验情况记录 | 结论 | |
① | A试管上方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 B中出现气泡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氧化铁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 |
② | 将B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把滤渣烘干、称量。 | 固体质量为0.2g | 氧化铁质量不变 |
③ | C试管上方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中溶液变成黄色 | 氧化铁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可知,过氧化氢分解快慢受温度、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等因素影响。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1: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_____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如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_____(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
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科)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32﹣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按图3所示方案进行实验。G、I中缓慢产生气泡,H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CO32﹣而不是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中实验的作用是_____。
(2)试剂X是_____。
探究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试剂Y及实验现象为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某化学兴趣小组应用所学知识除去粗盐中主要杂质而得到精盐。其主要操作过程如下:
①称取5.0g粗盐,溶解、过滤得澄清溶液;
②对①所得溶液进行如下操作:a加入NaOH溶液、b加入Na2CO3溶液、c加入BaCl2溶液、d加入稀盐酸、e过滤;
③将经②处理后所得溶液蒸发结晶即得精盐。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要使用到多种化学仪器,除铁架台、酒精灯、胶头滴管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上述各操作中所用次数最多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_____;
(2)在上述②实验中进行的各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3)在实验②中加入Na2CO3溶液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已知NaCl和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某同学欲从混有少量NaCl的KNO3溶液中得到纯净的KNO3晶体,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高存文、王晶禹,原文有删改)。
近年来,粉尘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粉尘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呢?
当煤粉、面粉和铝粉等可燃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可能会引发燃烧,短时间内火焰迅速传播,释放出大量的热,形成高气压引起爆炸。燃烧时气压和气压上升速率越大,爆炸威力也越大。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得出:粉尘爆炸除与粉尘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会受到粉尘浓度、初始压力、初始温度、氧气含量和容器形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图是不同氧气浓度下,煤粉在密闭容器中爆炸时气压上升速率的测定结果。
图中显示,发生爆炸时在粉尘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上升速率随氧气浓度减小而降低。
粉尘容易产生二次爆炸。粉尘发生第一次爆炸时,气浪会把沉积在设备或地面上的粉尘吹扬起来,在爆炸后短时间内爆炸中心区压力减小,周围的新鲜空气便由外向内填补进来,与扬起的粉尘混合,从而引发二次爆炸。二次爆炸威力比第一次要大得多,破坏力更大。
粉尘爆炸可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预防。如:通风除尘、向密闭容器或管道中充入氮气等。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粉尘爆炸”所需的条件是______(填序号)。
a.悬浮的粉尘浓度b.氧气c.引起粉尘爆炸的温度
(2)依据曲线图得出“当氧气浓度为21%、粉尘浓度小于a值时,爆炸威力随粉尘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分析其原因______。
(3)引发第二次爆炸的粉尘来源是______。
(4)淀粉厂在输送淀粉的管道中充入N2,这种做法可预防粉尘爆炸的原因是______。
(5)除文中列举的预防措施外,请你再举一条防止粉尘爆炸的措施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基本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A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图B称量8.6g食盐,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时,这时应____________;
(3)图C实验结束待集气瓶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一条即可);
(4)图D是电解水的实验,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写出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______;
(5)图E是区分硬水和软水的实验,本实验条件除了要控制所取硬、软水的体积相同外,还必须要控制___相同;
(6)图F为自制简易净水器,其中小卵石、石英砂和蓬松棉的作用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中a、b、c分别表示KNO3、NaCl、Ca(OH)2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A点表示KNO3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有晶体析出,且变为T1时KNO3的饱和溶液
C.T1时,将Ca(OH)2饱和溶液升温至T2变为不饱和溶液
D.温度高于T1时,KNO3溶解度大于NaCl溶解度,温度低于T1时,KNO3溶解度小于NaCl溶解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配制 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 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
(1)该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 ______。 (填步骤名称)
(2)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______。 (填名称)
(3)计算所需 NaCl 的质量为 ______g.用量筒来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为 1g/cm3), 量筒的规格是 ______(从下列中选用:10mL、50mL、10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 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 该过程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
D. 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