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氢气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色
C.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木炭直接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19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以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你认为下列过程中,不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墨导电 B. 甲烷燃烧
C. 葡萄酿酒 D. 菜刀生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A. 组成: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性质:CO2、CO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用途: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气体可作燃料
D. 危害: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其中○表示X原子, ●表示Y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反应物由原子直接构成 B. 生成物是混合物
C. 用符号表示为2X D. 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原子有两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臭氧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臭氧空洞又是一个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纯净的臭氧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在地面附近的大气层中含量极少,在离地面约25km处有一个厚度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环境。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致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材料2:复印机、电视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很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利用臭氧的这种性质,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早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臭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此外,臭氧还可用作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
材料4: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有以下方法制得。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臭氧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利用了臭氧的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臭氧和氧气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这是因为______。
把红热的细铁丝伸入到装满臭氧的集气瓶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应采取______答一点的方法保护臭氧层。
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
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也有害
D.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电解水一段时间
B.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C.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D. 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 H--氢元素 B. --氢离子
C. --2个氢原子 D. --氮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云南省保山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完全正确的是( )
A. P+O2P2O5 B. C+2OCO2
C. Mg2+O22MgO D. 3Fe+2O2Fe3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