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
B.鉴别NH4NO3、CuSO4和NaCl三种白色粉末
C.检验酸性强弱
D.除去CO中的CO2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8铜仁改编)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和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可制取CO2并探究CO2的性质,长颈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以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溶液颜色变化)。
(3)C实验中薄铜片上观察到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下图所示,某同学欲用稀硫酸分别与①铁钉、②Na2SO4溶液、③NaOH溶液、④Na2CO3粉末、⑤Ba(NO3)2溶液混合来验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要达到实验目的,不需要做的一个实验是__________(填序号)。
(2)上述_________实验(填序号)中能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为证明两者能够反应,你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3)Ba(NO3)2溶液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是因为反应中有______生成。
(4)写出上述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8绵阳改编)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锂原子的中子数为3
B.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金属锂能与O2反应生成Li2O3
C.x=8时,图乙表示氩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x=7时,图乙所示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三市一企)现有碳、一氧化碳、碳酸钠、碳酸钙、氧气、氧化铜、稀盐酸七种物质,请按要求选择适当的物质写出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每种物质不能重复使用)。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的锥形瓶内盛有质量为m的H2O2溶液,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装置I分别与装置II、III、IV、V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B. 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可计算出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 若用装置IV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导管口处验满
D. 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G是初中常见的物质,甲、乙、丙、丁、戊都是氧化物,G是常见的建筑材料。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G的化学式为_____。
(2)物质丙的用途之一为_____。
(3)上述转化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所示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浓盐酸敞口放置
B.高温煅烧一定量的碳酸钙
C.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
D.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蒸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酸碱中和反应”为课题进行探究。小宇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一会儿后发现忘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于是他停止滴加稀硫酸。同学们纷纷对实验后烧杯中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展开了讨论。
(提出问题)实验后的烧杯中溶质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中只有Na2SO4;
猜想二:溶质中可能是Na2SO4和NaOH;
猜想三:溶质中可能是_____。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小宇同学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
方法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方案一 |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 溶液不变红色 | 猜想一正确 猜想二不正确 |
方案二 |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猜想三正确 |
方案三 |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黑色CuO粉末,振荡 | _____ | 猜想三正确 |
(方案评价)同学们对小宇上述的方案讨论后认为:
①方案一存在缺陷,该方案不能证明猜想一是正确的,其原因是_____。
②方案二也不能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_____。
③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三能够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并讨论除此方案外,还可以向烧杯的溶液中加入活泼金属、碳酸盐等物质进行证明。
(实验反思)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
(学科渗透)如图1所示,小宇同学在进行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时,将电极两端插入稀H2SO4中。闭合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逐滴向稀H2SO4中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请推测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为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反思应用)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来验证CO2气体的性质,要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够发生反应,可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再加盐酸,气球的变化是_____。
(方法感悟)在化学实验中,可通过验证反应后生成物的存在,来验证某化学反应的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