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氢氧化钠固体的俗称是
 
 
 
.应
 
保存,其原因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某些人胃不好,胃酸过多,常出现“上酸水”的现象,可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该反应属于
 
反应(基本类型).
考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碱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根据已有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铝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氢氧化钠固体的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钠易吸水潮解,且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故应该密封保存.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是因为氢氧化铝能与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苛性钠;火碱;烧碱;密封;NaOH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溶解;能与二氧化碳反应;CO2+2NaOH=Na2CO3+H2O;Al(OH)3+3HCl=AlCl3+3H2O;复分解.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碱的性质和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盐水B、二氧化碳
C、矿泉水D、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属的性质做了如下探究,请你填写空格: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每支试管中均放有完全相同的洁净铁片):
(1)甲同学认为,试管A发生的现象就能够说明铁的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乙同学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必须全面观察试管
 
(选填试管编号)发生的现象,并经过科学严谨的推理,才能得出上述结论.
(2)试管D和E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究铁在
 
的环境中是否更容易锈蚀.
(3)为防止金属锈蚀,你采用的方法是
 
.(写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将100g稀H2SO4加入到10g黄铜样品(Cu-Zn合金)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9.9g,请计算:
(1)产生氢气的质量;
(2)样品中铜的质量;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下列空格里填上对应的序号: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
石蜡不溶于水
 
,且密度比水小
 
,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
 
,并燃烧
 
,这说明石蜡熔点低
 
,且具有可燃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欲测定Cu-Zn合金及Cu-Ag合金中制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一瓶未标明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必要的仪器.
(1)你认为能测出铜的质量分数的是
 
合金.
(2)取该合金的粉末65g与足量该硫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0.8g气体.请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了区别O2和CO2两瓶(或两种)无色气体,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B、分别观察颜色
C、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用塑料可乐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后各倒入约
1
5
容积的水,盖紧瓶塞振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变化是因化学变化引起的(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
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变浑浊
D、干冰汽化吸收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写序号)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用化学符号)
 

(3)实验室可用B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制取该气体的文字表达式(或用化学符号表示)
 
,用该装置的优点是
 

(4)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已收满的方法是
 

(5)小李同学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提出问题:氧化铁也是粉末,能否作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呢?
【猜想】氧化铁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
实验一: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观察到有极少量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说明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试管中加入Wg氧化铁粉末,即刻产生大量气泡,然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立即复燃.说明
 

实验三:待反应结束后,分离出试管里的不溶物,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质量仍为Wg.说明
 

【结论】
小李同学由此认为,氧化铁粉末可心作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小张同学认为小李同学仅做这三个实验得出上述结论还不充分,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你认为小李同学需要补充的实验是(写出操作、现象、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