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氧气抢救病人B.铜丝用作导线
C.金刚石切割玻璃D.用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

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解:A、用氧气抢救病人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属于化学性质,故A正确;
B、铜丝用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用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A.

点评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图1中甲是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图1中乙是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1)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图1甲所示粒子的符号为S2-
(2)图2是该元素的化合物在常温下的有关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实验室现有一种含有氯化钠的纯碱固体样品.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测定其中纯碱的含量,并证实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已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Ⅰ.称量纯碱样品质量记为m,装置B及其中试剂的总质量为m1
Ⅱ.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A中,关闭止水夹K2,打开止水夹K1.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观察到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再次称B装置的总质量为m2
Ⅲ.关闭止水夹K1,打开止水夹K2,使B装置与空气连通.向D装置内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充分反应,观察现象.请回答:
(1)利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与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不相同(填“相同”或“不同”)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3)依据实验所得数据,该组甲同学得出计算样品中纯碱含量的式子为$\frac{53({m}_{2}-{m}_{1})}{22m}$,通过误差分析,乙同学发现所用数据不可靠.造成该数据不可靠的原因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
①没有事先排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计算结果偏大.
②装置内还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测量结果偏小.(任选一个因素)
(4)证实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C中液体压入B中,产生白色沉淀.
(5)实验结束后,B装置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可能有多种情况,任意写出其中的一种情况NaOH或NaOH、Ca(OH)2或NaOH、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小明将5g镁条燃烧完后,称量石棉网上剩余的固体物质时发现质量减少了,有同学认为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错误(填“正确”或“错误”).
(2)小明重新称得5g镁条,放在密闭容器中点燃,待反应完全后称得全部剩余固体质量为a,则a>5g(填“>”、“<”或“=”).
(3)为了便于操作,小明同学换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最合理的实验装置是C(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012年奥运会已经在伦敦举行.
(1)奥运会期间从日本引起的高速电动车替代了传统的燃料汽车,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电车工作时的能量转化形式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2)开幕式时用大型遥控飞艇作为宣传工具以渲染活动氛围,为使飞船在空中安全而有效,你认为飞艇内充入哪种气体最好B(填字母序号).
A.氮气  B.氦气  C.氢气  D.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1.某校兴趣小组在我市某地收集到两种岩石样品A和B,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B是常用的建筑材料,H是单质,图中部分生成物省略).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B的主要成分CaCO3,HCu.
(2)上述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填序号)⑥.
(3)写出图中下列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①Fe2O3+6HCl═2FeCl3+3H2O;⑤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寒冷的冬季流行的“暖宝宝”--即一次性使用取暖片,只要取出直接贴在衣服上.可持续温暖12小时.小明查看说明书,发现内袋物质成分为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
外袋材料:不透气塑料,小明猜想“暖宝宝”发出的热量可能来自于铁粉氧化(即生锈).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小明完成表中的内容.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步骤1取A、B两袋“暖宝宝”,A袋打开外袋取出内袋;B袋不打开外袋,放置在同样的环境中.A袋“暖宝宝”温度很快上升;B袋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暖宝宝”发热是由于袋内物质与空气接触.
步骤2一天后,从上述A、B两袋中各取少量袋内物质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A袋内物质部分溶解,溶液呈黄色(已知铁锈和稀盐酸反应后溶液变黄);
B袋内物质部分溶解,产生(1)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A袋内物质的铁已经转化为(2)铁锈.
B袋内该物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HCl═FeCl2+H2↑.
[得出结论]“暖宝宝”发出的热量主要来自铁粉发生氧化(生锈)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如图所示,集气瓶中充满氧气,胶塞处装有一对石墨电极,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极之间连有一段细细的铁丝,实验时,通入20V的直流电,能够看到铁丝剧烈燃烧,通电的作用是铁丝为可燃物,集气瓶中充满氧气,通电后,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温度升高至铁丝的着火点,因此铁丝可以燃烧,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该实验有安全隐患,改进的方法是集气瓶底应加少量的水或细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向装有50g稀硫酸的小烧杯中,不断慢慢滴加10%的Ba(OH)2溶液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见下图(横坐标表示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小烧杯中量的变化).其中肯定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