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化学实验室要从含少量铜粉的银、锰混合金属粉末中分离出贵金属,并获得一种盐的晶体,现将这三种金属随意编号为A、B、C,设计如下流程:
(1)金属C是 ,操作a的名称是 .
(2)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3)已知A的硫酸盐中A元素显+2价,请写出步骤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判断:金属锰 (填“能”或“不能”)置换出氯化银中的银.
【答案】(1)银,蒸发;(2)A>B>C;
(3)Mn+H2SO4=MnSO4+H2↑;(4)不能.
【解析】
由题意可知三种金属中只有A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和A的盐溶液,所以我们判断A是Mn,三种金属中活泼性最强;由金属B、C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的含硝酸银的回收液中,过滤后得到金属C,说明金属C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金属B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所以B是Cu,C是银.所以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B>C;
(1)由上述分析可知,金属C是银,操作a的名称是蒸发.
(2)由上述分析可知,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B>C.
(3)已知A的硫酸盐中A元素显+2价,步骤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H2SO4=MnSO4+H2↑;
(4)由于由于氯化银不溶于水,所以金属锰不能置换出氯化银中的银.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兴趣实验.
(1)如图A所示,向软塑料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后,迅速拧紧软塑料瓶的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如图B所示,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使其与碳酸钠粉末接触,观察到的现象是 ,一段时间后,气球膨胀,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气球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3)如图C所示,集气瓶和气球中充有某些气体,通过胶头滴管甲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振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气球变瘪,液体变浑浊,再通过胶头滴管乙向其中滴入另一种液体后,振荡,发现气球又重新膨胀,上述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4)同学们又设计以下实验研究某混合气体的组成.
【查阅资料】
①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且碳酸钠能溶于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氮气(N2)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关闭止水夹,向充满N2和CO2混合气的集气瓶中注入10mLNaOH溶液(足量),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观察到右侧量筒中有115mL的水被吸入集气瓶中,则混合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2)下图是治理汽车尾气反应的微观过程.图中单质是 (填名称);化学方程式为 .
(3)硬水中含较多的Ca2+、Mg2+,常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 Cl2常作自来水消毒剂,其实验室制法为:MnO2+4HCl(浓)X+Cl2↑+2H2O,X的化学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除杂质的操作中,为了将杂质完全去除,通常需加入过量的除杂试剂。为了除去NaCl样品中混有少量的Na2SO4和MgCl2,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提纯NaCl的流程图:
(1)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除去的阳离子 (写离子符号),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 。
(2)试剂X的化学式为 。
(3)试剂Y的化学式是 ,它的作用是 。
(4)操作Ⅱ的名称是 ,操作Ⅰ、Ⅱ、Ⅲ都要用到的同一种玻璃仪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一包固体粉末A,可能是NaOH、Na2SO4、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分析固体粉末的成分,取少量该固体粉末进行实验,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1)A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 。
(2)若X为“沉淀不溶解”或“沉淀部分溶解”,则A中还含有 。若取消实验④,将③中的试剂换为 ,也可得出相同结论。
(3)写出②中化学反应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湖南省郴州市】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四川省达州市】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铜粉与氧气加热生成黑色粉末氧化铜
B.灼烧羊毛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C.铵态氮肥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加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淀粉遇碱变蓝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结合上图,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可分,而 不能再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