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度.(填“>”或“=”或“<”)

(2)把3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3)20℃时,将50g甲物质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3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不变的是    (填序号).

A.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以上都不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过滤

 

C.

量取液体体积读数

D.

称量NaCl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物质的俗称或名称与化学式不相符合的是(  )

A.干冰CO2  B.熟石灰Ca(OH)2

C.小苏打Na2CO3  D.氦气H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制成溶液.下列有关的量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的是()

 A.溶液质量分数      B.溶液的pH

 C.氢氧化钠的溶解度  D.最多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甲.

(3)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蒸发 ),溶液中变化的是  (选填序号).

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4)从图中还可获得的信息是  (答出一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⑴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陡斜程度的因素是   ,两物质中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小。

⑵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⑶若将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此时溶液为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固体物质溶于水后,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氯化钠            B.硝酸铵         C.生石灰          D. 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无土栽培营养液中,含硝酸钾(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请填空:

(1)硝酸钾属于  (选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料”),其中氮、氧两种元素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2)要配制120kg该营养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  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氨气易溶于水,易与浓硫酸反应,不与碱石灰(干燥剂)反应。氨气还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铜:2NH3 + 3CuO N2 + 3Cu + 3H2O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氨气的组成(图中夹持、固定装置部分均略去)。已知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实验中所用试剂均足量,B、D、E中所装药品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实验前装置 C、D 的质量分别为 mC1mD1 .

实验步骤:

 I. 连接装置A、B、C、D、E,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注入足量浓氨水后关闭旋塞。通人氨气一段时间后,接着连接装置F。

Ⅱ.点燃酒精灯加热,待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

Ⅲ.继续通氨气至玻璃管冷却。

Ⅳ.记录量气管读数为 V mL。

V.称量装置 C、D 的质量分别为 mC2mD2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装置A中NaOH固体所起的作用,是利用了该物质                    的性质。

⑵若 mC1 mC2 = (mD2 mD1         ,则可证明氨气的组成中不含氧元素。

⑶步骤 Ⅲ 通入氨气的目的之一是                          

⑷如果略去装置B,导致的后果是           

  ①装置C中会发生新的化学反应

  ②会得出“氨气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的结论

  ③使测得的氨气组成中N、H元素质量比偏大

⑸为减小误差,在读取量气管读数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⑹步骤Ⅱ中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对实验结果            (填“有”、“没有”或“不确定有没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