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稍有黑烟

分析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稍有黑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各组物质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无气体、沉淀生成的是(  )
A.硫酸铜溶液和氟化钡溶液B.氢氧化钙钡溶液和稀硝酸
C.硫酸和硝酸钾溶液D.碳酸钾溶液和稀硝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被鱼刺卡住了喉咙,通常可采用喝醋的办法来缓解,试解释其原因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已知鱼刺中含CaCO3,醋酸的化学式可写为H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玲玲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产生了兴趣,于是她和小组内的同学仅用以下药品展开了探究活动.
实验药品: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硝酸钡溶液、
                 氯化钠溶液、酚酞溶液
【提出问题】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查阅资料】硝酸钡溶液显中性,且Ba2+有毒.
【实验探究】玲玲用上述物质做了下列几组实验.
组合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组合物质 H2SO4
NaOH
H2SO4
NaCl
 H2SO4
Na2CO3
 H2SO4
Ba(NO32
 NaOH
Ba(NO32
 Na2CO3
Ba(NO32
【记录和解释】(1)组合①、②、⑤均无明显现象,其中组合①与另外两组的实质不同.为证明该不同之处,玲玲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酚酞溶液.
(2)请写出组合④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NO32=BaSO4↓+2HNO3
【实验结论】他们请教老师并讨论后知道,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应用】写出利用熟石灰鉴别化肥氯化铵和氯化钾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H2O+2NH3↑.
【拓展延伸】实验结束后,他们将所有废液收集在废液缸中静置,观察到白色沉淀和无色的上层清液.为了确定沉淀和清液的成分,继续展开探究.
【实验1】探究沉淀的成分.
【提出猜想】Ⅰ.沉淀只有硫酸钡Ⅱ.沉淀只有碳酸钡Ⅲ.沉淀中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梅梅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证明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2】探究清液的成分.
①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硝酸钡溶液,无明显现象.
②另取少量清液于另一只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解释与结论】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内成员通过讨论分析,一致认为清液中含有的离子除Na+、Cl-外,还有NO3-、Ba2+(指示剂除外).
【处理废液】为了防止污染环境,玲玲向废液缸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对废液进行处理后,将固体回收进一步处理,溶液排放.
【交流与反思】根据你对物质溶解性的了解,结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请写出一种在水溶液中一般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可溶性盐NaNO3(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由哪一位科学家发现的(  )
A.道尔顿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普利斯特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上的容积,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稍过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看到的现象是①红磷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
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frac{1}{5}$;
③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该气体不支持(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④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将集气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掉;
⑤小梅同学探究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试验之后,又设计了如甲装置所示的实验,红磷和木炭均为足量,分别把A、B两瓶中的红磷和木炭点燃,将燃烧完毕冷却至室温后,打开C、D两处的夹子,想一想.

(1)她将看到甲装置的烧杯中的水进入A瓶,原因是红磷燃烧的产物是固体,内外产生压强差,冷却到室温后,松开止水夹,烧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气瓶内,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五分之一;木炭燃烧的产物是气体,内外没产生压强差,因此冷却到室温后,松开止水夹,烧杯里的水不会倒吸到集气瓶内.
(2)如果将甲装置改装成乙装置,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因为反应后整个装置中的气体都变少了,所以装置中的气体压强都变小,因此水进入两个集气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探究元素周期表可寻得一些规律.如图是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例: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思:6C表示6号元素碳,表示核内带6个单位正电荷,表示核外有6个电子,分两层排布,通常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较稳定.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它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得(填“得”或“失”)电子.
(2)如图是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值为20,它位于元素周期表里第四周期,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3)第一族元素H、Li、Na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变成阳离子.
(4)原子序数为12和17的原子不属于同一种元素,原因是A不同(填字母).
A.质子数              B.相对原子质量
C.中子数              D.电子数
(5)根据表中第一、第二、第三周期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特点,谈谈第四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可能的规律和特点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或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其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或乙>丙=甲、甲=丙<乙、丙=甲<乙);
(2)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通过冷却(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均降温到t1℃.则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正确的是D(填选项).
A.乙>甲=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体系,许多农户获得“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有效解决了施肥比例不合理问题,提高了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小明家种了一片麦子,经农科人员测定该片土壤需补充钾元素39kg,氮元素42kg.请你帮小明算算,只购买硝酸钾(KNO3),能否达到钾元素和氮元素按土壤需求补充的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