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除去混合气体里的二氧化碳可以采用( )
A.将混合气体点燃
B.将混合气体通入到水中
C.将混合气体通入到石蕊试液里
D.将混合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
【答案】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考虑,能将二氧化碳吸收除掉即可.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所以将混合气体点燃,不能除去二氧化碳,故A错;
B、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一体积水只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所以除不净,故B错;
C、将混合气体通入到石蕊试液里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水结合,除不净,故C错;
D、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可以用氢氧化钙来吸收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物质,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与碱溶液反应,所以用碱溶液来吸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0、“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化学学习中有所体现.请分析题意,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如图实验一中“更高”的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由此实验你认为实验室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杂质的最佳试剂是
NaOH
;理由是: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石灰水中溶质含量太少,吸收二氧化碳没有氢氧化钠彻底

(2)写出图实验二中“更快”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造成两者反应速度快慢不同的因素是
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3)“更强”,辩论见风采.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场辩论赛.辩论主题是“1+1等于不等于2.”甲方认为:1+1等于2.乙方认为:1+1不等于2.请根据溶液的相关知识判断.
①如果你认为甲方正确,请举一例
溶液中溶液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质量之和

②如果你认为乙方正确,请举一例
两种不同液体互溶,得到的液体体积小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除去混合气体里的二氧化碳可以采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2?岳阳二模)“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化学学习中有所体现.请分析题意,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如图实验一中“更高”的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CO2+2NaOH=Na2CO3+H2O
.由此实验你认为实验室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杂质的最佳试剂是
NaOH溶液
NaOH溶液

(2)写出右图实验二中“更快”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Mg+2HCl=MgCl2+H2

(3)“更强”,辩论见风采.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场辩论赛.辩论主题是“1+1等于不等于2.”甲方认为:1+1等于2.乙方认为:1+1不等于2.请根据溶液的相关知识判断.
①如果你认为甲方正确,请举一例
溶液中,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溶液中,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②如果你认为乙方正确,请举一例
两种不同的溶液互溶时,得到的溶液的体积小于两种溶液的体积之和
两种不同的溶液互溶时,得到的溶液的体积小于两种溶液的体积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普陀区一模)①碱石灰是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它是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 除了能吸收水蒸气外,碱石灰还能吸收常见的气体是
C
C
(选填编号,只有一个答案,多选不得分).
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氢气
②实验室中利用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受热分解得到一定量的 CO,反应的方程式 为:FeC2O4?2H2O→铁的氧化物+CO+CO2+2H2O该反应属于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填写基本反应类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知产物中“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FeO
FeO

③加热草酸亚铁可选用下列“A、B、C”三套装置中的
A
A
(选填编号“A、B、C”).写出下列仪器“a”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长颈漏斗


④草酸亚铁晶体的摩尔质量是
180克/摩尔
180克/摩尔
(写全单位),若有1.8g 草酸亚铁晶体充分反应可得 到CO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⑤草酸亚铁晶体受热分解得到的气体通过碱石灰后,用来与氧化铜反应,并检验反应得到的气体产物.整套装置如图:

写出“乙”处 反应的 现象是
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为
CuO+CO
 高温 
.
 
Cu+CO2
CuO+CO
 高温 
.
 
Cu+CO2
,该反应中还原剂是. 甲、丙两处所盛放的试液分别是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
,其中“甲”处所盛放该试液的作用是
检验并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以免影响实验结论
检验并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以免影响实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