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

CO2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用浓硫酸干燥

B

NaCl

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C

N2

O2

通过足量的灼热铜丝网

D

NaCl

NaNO3

加入适量的AgNO3溶液,过滤

 

D

【解析】

试题分析:A. 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被吸收,用浓硫酸除去水分,得到干燥的一氧化碳,选项说法正确;B.NaCl可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可用过滤法除去泥沙,得到氯化钠,选项说法正确;C.O2 灼热铜丝反应变成固体氧化铜,从而得到纯净的N2,选项说法正确;D.NaCl与加入的AgNO3反应,不能得到氯化钠,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考点: 除杂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衡阳市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

B.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都是净化水的方法

D.生活中一水多用可以节约水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宜昌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物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纳米铜B.棉花C.羊毛D.塑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孝感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

B.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

C.将t1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A、C两溶液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B中含有少量A,要提纯B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咸宁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根据下图中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1)图中仪器a的名称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下同),并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A还需要做的一点改动是 。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4)实验室制取氢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咸宁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用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鲜对人体无害

B.食用酒精和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相同,都可以饮用

C.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舟山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在按书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装置内的氧气低于一定含量时,红磷就不再与氧气反应,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有老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所示,在一容器中倒入刚拆封的“暖宝宝”黑色粉末,再在上面放足量的白磷,迅速扣上烧杯,随后白磷自然,利用这一装置可更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此同学们做出了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该粉末可能是木炭粉;

猜想二:该粉末可能是铁粉.

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有同学认为猜想一肯定是错误的,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2)通过实验证明加入的黑色粉末是铁粉.加入铁粉后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省绍兴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和方法

A

NaNO3

Na2CO3

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B

KCl

K2SO4

滴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C

CO

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D

H2

HCl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省嘉兴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与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质量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