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填空:
(1)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与试管B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实验室检验试管B中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3)自来水中含有少量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烧水时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为了达到节约药品的目的,将实验后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B.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重
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三种溶液,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乙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丙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这三种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乙>丙>甲
B.甲>乙>丙
C.丙>乙>甲
D.甲>丙>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习小组学习完碳的还原性后,对碳还原氧化铜后生成的气体是否一定是二氧化碳产生了怀疑.
【查阅资料】
①在本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成功,通过碳的质量是要过量的.
②被还原出来的铜在温度较高时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③氮气不与碳、氧化铜产生反应,可用来隔绝空气(氧气).
【提出问题】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
①全部是CO2 ②全部是CO ③ ;
若猜想②成立,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设计方案】由于二氧化碳可以被石灰水吸收面一氧化碳不能被石灰水吸收,从二氧化碳质量关系可以确定气体的组成.
【实验】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 简答 |
①称取0.8g氧化铜与0.2g碳粉均匀混合,放入重25g的玻璃管中,同时称得广口瓶和石灰水的总质量为500g,按图中装置连接 | / |
②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 | 其目的是
|
③夹紧T处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方程式为
|
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总质量为25.66g | |
⑤称得广口瓶和石灰水的总质量为500.4g |
【结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得出猜想 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为测定实验室中某氯酸钾样品的纯度,取2.5g该样品与0.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下操作,依次称得加热t2、t3、t4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加热时间 | t1 | t2 | t3 | t4 |
剩余固体质量(g) | 2.68 | 2.52 | 2.04 | 2.04 |
(1)加热至t3时间时,氯酸钾是否已经完全反应? (填“是”或“否”).
(2)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是 g.
(3)计算t2时刻,样品中有多少氯酸钾发生了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已破损的维生素C(简写Vc,其化学式:C6H8OX)的说明书部分信息。请回答:
(1)VC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VC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3)VC的化学式为 。
(4)小辉妈妈每天服用该VC片剂,其每天共需服用 片。小辉建议妈妈可食用西红柿来代替VC片,若100g西红柿含VC30mg,则小辉妈妈每天食用西红柿 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装置可制取有关气体。
请回答:
(1)仪器a、b 的名称是:a ;b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用E 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 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
(4)实验室也可以用A 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试管口无需棉花),推测其反应物是 。
A.NaHCO3 固体 B.大理石与稀盐酸 C.木炭与氧气
(5)右图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O2 的体积,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当把针筒里的活塞内推时,若看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