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化学兴趣小组的芳芳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
 
 
 
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芳芳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据此判断石蜡与水的密度大小.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分析解答.
(3)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物质,发现了问题,应该反复实验,来探究黑色的物质的成分;也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或咨询老师,来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不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解答:解:(1)由于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小;(2)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3)C;(4)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对生活中的现象,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正确的是(  )
A、25立方米的石油气加压可装入容积为0.024立方米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的质量很小
B、温度计中的水银柱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自行车环湖赛中运动员们闻到了油菜花的清香,是因为他们的嗅觉太灵敏了
D、100mL的水与100mL的酒精混合后其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所示的四个图象,与对应实验相符的(  )
A、
20℃时,向一杯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
B、
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
向装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中,不断滴加Ba(OH)2溶液至过量
D、
向pH=1的盐酸中不断加入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闭A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如图所示,则A装置是否漏气?
 
(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若用A、D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用B、D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验D中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3)若用B、E装置制取氧气,当实验结束时,甲同学先熄灭了酒精灯,忘记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在水未进入导管之前,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有:①
 
 

(4)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当你选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你认为收集氨气的装置最好应选择
 
(填字母序号),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了测定水的组成选用下列装置回答问题:(氢气用盐酸和锌制得)

(1)为准确测定水的组成,防止杂质干扰,正确连接顺序:己→
 

(2)乙装置的作用是
 

(3)若测得丁装置中样品在实验前后减少6.4克,乙装置中药品增加了7.2克,丙装置增加了3.6克,根据此可求出水中H、O质量比为(只写计算式)
 

(4)实验结束后,若丁处仍有黑色固体,这对实验的结果的影响是
 
 无影响(填“氧的质量偏大”、“氢的质量偏大”、“无影响”)
(5)装置中的丙能否省去?不能
 
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混合制取氧气.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3)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氧气.
 

(4)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5)硫在氧气中燃烧.
 

(6)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7)磷在氧气中燃烧.
 

(8)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学生欲证明纸张中含有碳、氢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准备火柴、干燥小烧杯、澄清石灰水、撕成纸条的干燥纸张
2.取部分纸条点燃,将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
 
产生
纸张中含有
 
3.
 
 
纸张中含有
 
元素
此实验能否说明纸张中含有氧元素
 
(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在做某次实验时,发现一瓶瓶口敞开不知多久的氢氧化钠溶液(下称试液).联想到药品保存注意事项,小明利用提供的试剂(CaCl2溶液、盐酸、CaCO3固体、酚酞)对试液是否变质展开探究.
他首先的猜想是:试液没有变质,溶液的溶质还是NaOH.
小明通过查资料知Na2 CO3溶液呈碱性.他根据首先的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是:取少量试液加入试管,滴入酚酞,观察到试液变红.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原试液没有变质,还有NaOH.
(1)小明反思实验验证,觉得不够完善,理由是
 

(2)完善实验方案后,他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取一种试剂进行实验发现原试液确已变质.请你写出他这次实验的操作、现象
 

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学生,他又有一个新的疑问:试液中真的没有NaOH了吗?他又作了探究:
(3)通过上述探究,小明明白: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故应
 
保存,变质的化学方程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中A、B、C、D、甲、乙、丙、丁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其中甲、乙、丙为氧化物,A、B、C、D是单质,丁是含三种元素的含氧化合物,其浓溶液有很强的腐蚀性,B有光亮的紫红色,乙是红棕色粉末,丙是最常见的溶液,但乙不能溶于丙,却能溶于丁和丙的混合物,得到棕黄色溶液,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乙的化学式
 

(2)写出丙存在时,C和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为
 

(3)写出D和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