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氯碱工业”生产的烧碱样品(可能含有碳酸钠、氯化钠等杂质)进行如下探究.
Ⅰ.定性探究
实验证明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①取适量烧碱样品置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试管外壁发热原因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②向①所得的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稀硝酸  一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样品中含有的
杂质是碳酸钠.
③向②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样品中还含有的杂
质是氯化钠
Ⅱ.定量探究:
用下列装置测量烧碱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提示:碱石灰成分为CaO和NaOH).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2)为什么先通一会儿空气后再进行装置B的化学反应,原因是将容器中的空气排干净,减小实验误差;
(3)写出装置B中化学反应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O+CO2↑,在滴加稀硫酸时,为什么要滴加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保证将样品中的碳酸钠反应完,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4)本实验通过碱石灰增重测定CO2的质量,E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从装置右侧进入的空气的CO2.要称量的装置是D(填D或E或D、E).

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氯化银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测定氢氧化钠中碳酸钠的含量需要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 解:Ⅰ、
(2)①烧碱样品溶于水,试管外壁热,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故填: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②加入某种试剂,溶液中产生了气体,说明物质中含有碳酸钠,则加入的试剂是酸,根据③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可以确定加入的酸是稀硝酸,故填:稀硝酸;碳酸钠;
③要证明氯化钠的存在,可以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故填:氯化钠;
Ⅱ.定量探究
(1)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氢氧化钠溶液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除去,故填: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2)开始时由于装置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要先通一段时间除去二氧化碳的空气,以把装置中含有的二氧化碳除去,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故填:将容器中的空气排干净,减小实验误差;
(3)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滴加到不再产生气泡,是使碳酸钠全部参加反应,故填:Na2CO3+H2SO4═Na2SO4+H2O+CO2↑; 保证将样品中的碳酸钠反应完,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4)为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装置D,故使用E装置吸收从右侧进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被D装置中的碱石灰吸收,故需要测定D装置的质量,故填:吸收从装置右侧进入的空气的CO2;D.

点评 本考点属于实验探究题,综合性比较强.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碱的性质等知识来解决,还要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如图是水厂利用水库中的水生产自来水的主要流程:

(1)水库中的水属于混合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①A池中通过过滤(填操作名称)除去水中的固体杂质.
②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用氯气和亚氯酸钠(NaClO2)反应制取ClO2的反应方程式为:Cl2+2NaClO2═2ClO2+2X.则x的化学式是NaCl
③国家规定的自来水PH范围为6.5~8.5,为了测定家用自来水是否达到这一标准,可用pH计来进行检测.
(3)自来水中通常都含有Cl-,可以在水样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和检验,若出现白色沉淀现象,说明水中含有Cl-,水中的Ca2+,Mg2+受热后转化为沉淀,即通常所说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4)把自来水进一步净化为蒸馏水的实验方法是蒸馏.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蒸馏烧瓶里,通常要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作用是防止暴沸
(5)如果地震灾区大范围停水,为防止疾病传染,要对临时水源的水进行处理后方能饮用,用下列措施净水较为合理的顺序是DCBA(填写序号)
A、加热煮沸      B、消毒      C、过滤       D、自然沉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实验探究1】为了探究蜡烛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学们作了如下实验.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证明有水生成.
(2)将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写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反思质疑】小明提出: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了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析出了氢氧化钙.
【实验探究2】同学们对“实验探究1”进行改进:将点燃的蜡烛放到集气瓶底部,再将瓶口盖严,蜡烛很快熄灭.然后取出蜡烛,向冷却后的集气瓶里注入适量的饱和石灰水,振荡,石灰水立即变浑浊,确认有二氧化碳生成.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2”中,小明观察到集气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粉末.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粉末是石蜡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
【查阅资料】蜡烛不完全燃烧,不仅生成上述黑色粉末,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且黑色粉末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
【实验探究3】为探究蜡烛不完全燃烧是否生成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将玻璃管的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蜡烛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就会进入玻璃管内.
(2)为了阻止炭黑和氧化铁反应,在玻璃管中部,提前放入了一团棉花.
(3)先点燃蜡烛,稍后点燃酒精灯加热氧化铁;一会儿,红棕色氧化铁逐渐变成黑色,证明蜡烛不完全燃烧确实有一氧化碳生成.b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4)为防止玻璃管b端生成的黑色物质又被氧化,接下来的操作是先熄灭酒精灯,一会儿后再熄灭蜡烛.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为使其完全燃烧,可以采取的一条措施是增大燃料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 CO2 H2O;             乙 CO  H2O;
丙 NH3CO2 H2O;         丁 CO2 CO  H2O.
你认为丙同学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1)A、B装置的顺序否(填“能”或“不能”)颠倒;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CO2和H2O(干扰对产物的鉴别);
(3)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丁同学猜想成立;
(4)请写出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氧气充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碳酸钠,未经处理,会造成污染.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废水处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试计算:
(1)反应生成CO2气体的质量是2.2g.
(2)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温馨提示:Na2CO3+2HC1═2NaC1+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兴趣小组在纯净CuO中通入一定量CO,加热,黑色固体完全变为红色.
查阅资料1:Cu2O为红色固体,可发生下列反应:Cu2O+H2SO4=Cu+CuSO4+H2O
【猜测】对CO还原CuO形成的红色固体,三位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甲:红色固体可能是Cu;  乙:红色固体可能是Cu2O;  丙:红色固体可能是Cu和Cu2O.
【实验】
(1)取CO还原CuO后的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蓝
(填实验现象),则可否认甲同学提出的猜想.
查阅资料2:加热时,H2和Cu2O能反应,产生Cu和H2O
(2)为确定CO还原CuO形成的红色固体的组成,取35.2g该红色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①实验时,先通一段时间的H2(填“加热样品”或“通一段时间的H2”).
②若在装置C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填实验现象),则样品中含Cu2O.
③通入足量H2并充分加热后,测得C增加3.6g,则猜想丙(填“甲”、“乙”或“丙”)成立,写出CO还原CuO得到该固体样品的化学方程式:CO+2CuO$\frac{\underline{\;\;△\;\;}}{\;}$Cu+Cu2O+CO2
【反思】取35.2g该红色固体样品,加入足量的H2SO4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19.2g,则原固体中Cu的质量为6.4g,若将该样品完全氧化,则得到氧化铜的质量为24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在化学的学习中,同学们知道:聚乙烯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如用焚烧方法处理废弃塑料会造成大气污染.化学小组对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碳的氧化物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A.只有CO2 B.只有CO  C.既有CO又有CO2
【查阅资料】微量CO遇到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黄色试纸,立即变蓝;而CO2遇该试纸不变色
【设计方案】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下图所示实验,通过观察装置B、装置C的实验现象,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请你帮助他们写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点燃酒精灯加热,随即打开弹簧夹,通入干燥的空气.
观察装置B、装置C中的现象
装置B中的现象是:黄色试纸变蓝

装置C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碳的氧化物中,既有CO2,也有CO.
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讨论】
(1)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角度考虑,实验中应对尾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是在实验装置的尾部加酒精灯将气体点燃,该处理方法利用了CO的可燃性.
(2)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中除了CO2、CO外,还应有的物质是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几位同学在实验室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完毕后,他们发现试管内仍有黑色固体物质存在.该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
小玉同学:木炭.      小兰同学:氧化铜.       小华同学:木炭和氧化铜.
【查阅资料】
木炭、铜都不与稀硫酸反应;CuO能与稀硫酸(H2SO4)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实验设计】
方案一:向盛有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现象.
方案二:取少量该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灼烧,观察现象.
他们对“方案一”进行了分析讨论,达成了共识:若试管内溶液无色、还有黑色固体存在,证明
小玉同学的猜想正确. 若试管中溶液呈蓝色、无黑色固体,证明小兰 同学的猜想正确.若出现的现象是试管中溶液呈蓝色、有黑色固体,证明小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他们按照“方案二”进行了实验操作,记录如下: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黑色固体红热并逐渐减少,最后消失该黑色固体是木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蒸发为水蒸气,体积变大.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B.3000L液化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20L的刚瓶中.-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