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下列各组离子在酸性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Fe2+、Ca2+、CO32-、OH-B.Na+、SO42-、Cl-、OH-
C.Ba2+、H+、Cl-、OH-D.Na+、NH4+、NO3-、Cl-

分析 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H+、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在酸性溶液中共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某物质6.4g和O2充分反应,生成4.4gCO2、2.8gCO和7.2g水.则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是8g,生成的CO和H2O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雄安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定位.若对新区的市民和单位提出下列要求,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污水集中处理B.禁止燃放烟花炮竹
C.垃圾分类处理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聚乳酸是一种新型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可用于制造可降解塑料.聚乳酸由乳酸(CH3-CHOH-COOH)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乳酸属于有机化合物B.使用聚乳酸不会造成白色污染
C.乳酸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D.乳酸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红肉是指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肌肉.因为所含肌红蛋白较多,所以肉质鲜红.红肉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红肉脂肪中含有的ω-3脂肪酸与人体内饱和脂肪酸相互作用,可以降低血栓的形成.研究表明,饮食中适量摄入红肉可以帮助降低血压.
当然,关于红肉的致病风险也有许多研究.有研究者对食用红肉及其加工品与患心脏病和糖尿病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生相应疾病的风险范围如下图所示.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对红肉和加工红肉的致癌性进行了评价,认为其致癌可能性较高.还有研究者认为红肉的加工方式会导致致癌风险的增高.加工红肉指经腌制、烟熏或其他工艺处理后的红肉类食品,如香肠,熏制火腿等.在红肉加工过程中,会形成亚硝酸复合物、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其中,由木材不完全燃烧产生多环芳烃类物质苯并芘(C20H12)具有很强的致癌性.红肉加工工艺和苯并芘含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样品名称苯并芘含量
(ug/kg)
熏制温度
(℃)
熏制时间
(小时)
香肠0.5673
香肠1.1773
熏制火腿0.56514
熏制火腿1.3~1.535500
虽然加工红肉中含有一定的致癌物质,但红肉中还有大量的保护因子(如叶酸、维生素A、硒等),因此,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合理均衡膳食,维持人体健康.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红肉肉质鲜红是因为红肉所含肌红蛋白较多.
(2)红肉中包含的营养素有ABC(填字母序号,下同).A.蛋白质     B.脂肪    C.维生素
(3)推测熏制红肉所用木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C、H.
(4)从表中数据推测,影响加工红肉中苯并芘含量的因素可能包括温度和时间.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高血压患者一定不能食用红肉B.加工红肉中的亚硝酸复合物是致癌物质
C.苯并芘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是5:3
D.食用等量的红肉加工品,比食用红肉引发心脏病风险更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某固体物质可能含有Na2SO4、Na2CO3、CaCl2、KCl、CuSO4、KOH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流程和现象记录如下:(CaCl2、BaCl2、KCl三种溶液均呈中性)
(1)依据步骤①的实验现象得出固体物质中一定不含CuSO4
(2)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Na2CO3、KOH,可能含有KCl,为进一步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采用的方法是取少量无色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然后滴加硝酸银溶液(写出实验操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某班学生分三组分别做了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验证实验,如图所示.
 
(1)按甲或乙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H2O+CO2↑,然后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2)进行丙实验时,盖紧瓶塞振荡后,塑料瓶变瘪,其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
(3)实验结束后,老师取两份等质量的丙废液,分别与甲、乙废液混合,将甲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A中,只有白色沉淀生成;将乙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B中,有气泡产生.则:
①烧杯A的沉淀中一定有的成分是CaCO3(用化学式填空,下同).
②甲废液与乙废液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不同的是HCl.
③另取少量丙废液样品,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观察到有红褐色程沉淀生成,未发现其他明显现象.
由此推测出,烧杯A的上层清液中溶质中一定有的成分是NaCl、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