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水是生命之源,扬州是运河之城,也是南水北调的起点.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有关水溶液的问题.
(一)将10克NaOH固体完全溶解在40毫升水中(水的密度为1g/cm3),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某同学在配制过程中,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其它操作均正确),其所配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小(填“偏大”或“偏小”).另一位同学称取NaOH时,由于操作不熟练,花了较长时间,那么,他所配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小.(填“偏大”或“偏小”).
(二)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5g.
(2)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加入甲物质(或蒸发少量水).
(3)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   b.过滤   c.降温结晶   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adcb(填字母序号).
(4)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向100g35℃的水中加入48g甲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晶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甲溶解时放热,溶液度增大.

分析 (一)据溶质的质量分数=$\frac{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分析解答;
(二)(1)据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2)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是加入溶质、蒸发溶剂;
(3)据甲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4)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5)向100g35℃的水中加入48g甲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晶体析出,可能是甲溶解时放热,使溶解度增大.

解答 解:(一)将10克NaOH固体完全溶解在40毫升水中,水的质量是40g,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10g}{10g+40g}$×100%=20%.某同学在配制过程中,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其所配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小;另一位同学称取NaOH时,由于操作不熟练,花了较长时间,氢氧化钠会吸水且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溶质变少,溶剂变多,他所配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小.
(二)(1)25℃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将25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只能溶解15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5g+50g=65g.
(2)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水或是加入甲物质.
(3)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故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先溶解、加热浓缩、然后降温结晶、过滤.
(4)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的组成不变,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5)向100g35℃的水中加入48g甲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晶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 甲溶解时放热,溶液度增大.
故答案为:(一)20%;   偏小;   偏小;
(二)(1)65g; (2)加入甲物质(或蒸发少量水);  (3)adcb;   (4)不变;(5)甲溶解时放热,溶液度增大.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溶液的配制以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旨在推动人们思考如何让绿色经济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此带来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良性转变,从而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尽可能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燃气热水器
B.将废电池和生活垃圾一起丢进垃圾箱
C.在旱地上进行大规模的农牧业生产活动
D.将工业的废水和生活的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2014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又跃居全国第一,如图是某农场的一块麦田,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你根据右图中小麦的生长状况来看,小麦所缺的化肥的种类是①磷肥(填种类),所缺少的这种元素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②抗寒、抗旱能力;
(2)小麦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是淀粉,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
(3)人类生活离不开吃穿,某同学早餐有:鲜奶、面包、香肠和青菜,其中青菜可以为人类补充营养素(除水外)主要是①维生素,这种营养素的作用是:调节②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初中化学学习存在许多“二角”关系.A、B、C都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如果A、B物质元素组成相同,且C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则B→C的化学方程式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②如果A、B、C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且B、C物质元素组成相同,则AC,BCO,CCO2(合理即可)(填化学式).
③如果A、B、C均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B是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A是难溶性的碳酸盐,写出A的一种用途作建筑材料等(合理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吸入空气440L.请你计算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吸入氧气大约是多少升?吸入的氧气若是标准状况下的,其质量是多少克?(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3g/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猜想三:可能是CaCl2和HCl.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溶液无明显变化(或溶液不变红色)结论: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实验现象: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 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
(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ac(填序号)
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溶液  d.硝酸银溶液
(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蚀铁质下水管(或污染水源)(写一条).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石灰石(或Ca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最近,科学家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的分子结构与新型“氧分子”的结构应该相同
B.氧气的分子结构与新型“氧分子”的物理性质应该不同
C.新型“氧分子”与氧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D.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的氧原子数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活中常用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涤纶、羊毛和棉花都是天然纤维
B.各种塑料在自然界都不能降解
C.电木插座破裂后可以热修补
D.合成橡胶有高弹性、绝缘性等优良性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实验:研究CO2与NaOH固体的反应
步骤1:A中盛有稀盐酸、B中Na2CO3固体,C中NaOH固体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出现预期的明显变瘪.主要原因是气球内还有气体没有与氢氧化钠反应.
步骤2:依据以上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添加药品,进行实验2.
步骤3: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发现木条熄灭,问上述操作的目的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并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说明CO2与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与现象为打开K1,关闭K2,气球变大后,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变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