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高分子系的课题组用石墨烯(石墨烯由石墨制成)制造出了一种超轻物质“碳海绵”,刷新了超轻固体材料的世界纪录,也是目前吸油力最强的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 )
A.“碳海绵”是一种化合物
B.“碳海绵”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C.“碳海绵”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
D.“碳海绵”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碳海绵”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能属于化合物;
B、根据物质的用途可以判断物质的性质;
C、碳、一氧化碳、氢气具有还原性;
D、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解答】解:A、“碳海绵”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碳元素,不可能属于化合物,错误.
B、“碳海绵”是目前吸油力最强的材料,说明“碳海绵”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正确.
C、“碳海绵”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正确.
D、“碳海绵”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A.
【点评】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相关信息,从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D.氮气的化学式为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1)写出如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①
(2)用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可迅速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检验氧气是否充满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以下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对鉴别方法的认识 | B、对安全的认识 |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搅拌 ②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后闻气 ③区分硫酸铵和硫酸钾,加熟石灰粉末研磨 | ①海鲜食品喷洒甲醛溶浓防腐 ②煤矿矿井要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③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
C、对现象的认识 | D、对防锈的认识 |
①气体压缩,分子变小 ②喝汽水打嗝,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③活性炭除去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 ①保留铁锈可防止铁进一步锈蚀 ②菜刀用后及时洗净擦干 ③自行车的支架喷油漆防锈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物质的性质不仅决定了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氢氧化钠具有以下性质:①有腐蚀性;②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③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为确认其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猜想与假设】溶质可能为NaCl、NaOH、Na2CO3和NaHCO3中的一种。
【资料查阅】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 NaCl | NaOH | Na2CO3 | NaHCO3 |
常温下的溶解度/g | 36 | 109 | 21.5 | 9.6 |
常温下某稀溶液的pH | 7 | 13 | 11 | 9 |
【探究过程】如图乙所示,在操作①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其实验现象应是__ __;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假设物质中的__ __。
【探究结论】你认为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假设物质中的__ _,你的判断依据是__ __。
【探究反思】(1)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②产生的气体应是__ __(写化学式),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 _。
(2)另有同学猜想其中的溶质还可能是Na2SO4,但又没有Na2SO4的上述列表信息。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的相关现象,判断该溶液中的溶质是否是Na2SO4,并叙述理由:__ 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微粒.
(1)反应前方框内应再填入1个 微粒(填字母).
A、 B、 C、 D、
(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3)写出符合该微观示意图的一个具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