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请从铁、氧气、二氧化碳、水、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钙中选出适当的物质,按下列要求各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每种物质可以重复使用):
(1)化合反应______ Fe3O4
【答案】分析:(1)利用化合反应的概念分析,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2)利用分解反应的概念分析,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3)利用置换反应的概念分析;
(4)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分析.
解答:解:(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故答案为:3Fe+02Fe3O4;
(2)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故答案为:CaCO3CaO+CO2↑;
(3)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故答案为:Fe+CuSO4=FeSO4+Cu;
(4)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反应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
故答案为:2HCl+Ca(OH)2=CaCl2+2H2O.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各种反应的特点,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进行类型判断,当然有的类型答案可能不止一种,例如本题中化合反应还有CO2+H2O=H2CO3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号所指仪器的名称:①
铁架台
铁架台
;②
长颈漏斗
长颈漏斗
;③
集气瓶
集气瓶

(2)A装置图中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请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把改正的结果填在下列横线上:
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
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上述装置改进后,请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3)在实验室中若选用C装置制取氧气,实验时发现此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较为剧烈,为减缓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将长颈漏斗换作分液漏斗,控制滴加液体的速度
将长颈漏斗换作分液漏斗,控制滴加液体的速度
.请写出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对此实验,让我们继续思考并研究几个问题:
问题①: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
我的实验方案是:每次均用30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采用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其他条件均相同)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7 8
二氧化锰粉末用量(g)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所用时间(t) 17 8 7 5 4 3 2 2
请你分析表中数据并回答: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无影响,如果有,怎样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锰的用量越大,反应越快,当二氧化锰的用量增加到一定的值后,继续增大二氧化锰的用量,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锰的用量越大,反应越快,当二氧化锰的用量增加到一定的值后,继续增大二氧化锰的用量,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问题②: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反应的速率?请写出你的一个猜想
二氧化锰颗粒大小
二氧化锰颗粒大小

(4)在实验室中若选用A装置制取氧气,请写出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若用装置E收集氧气,验满氧气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后发现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原因是
未等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就收集气体
未等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就收集气体
,实验结束后拆装置,要先
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后
熄灭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
,这样做的理由是
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中
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中

(5)装置B、C都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比较这两个装置的不同,指出B装置的一个突出优点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或停止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或停止
,请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文字表达式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6)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或C
B或C
,若收集装置选用G,则硫化氢气体应从
a
a
(填“a”或“b”)导管进入集气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请根据下图提供的实验装置(部分铁架台、铁夹省略),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试管
试管
;②
集气瓶
集气瓶

(2)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所用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为(填图中代号,下同)
A
A
,排水法的收集装置为
E
E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防止高锰酸钾小颗粒随气流进入导管
防止高锰酸钾小颗粒随气流进入导管
,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要
撤导管
撤导管
,然后再
熄灭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所用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为
B
B
,向上排空气法的收集装置为
C
C

(4)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3极易溶于水.
①制取氨气反应的方程式: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0.
②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A
,收集装置是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长颈漏斗
长颈漏斗
.收集某气体能采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气体发生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气体发生反应

(2)实验室制备并收集氧气的装置组合是
BC或BD
BC或BD
(填装置序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若用F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从
a
a
 端进入(填“a”或“b”);装置A、B都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比较这两个装置,指出A装置的一个突出优点是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常温下,硫化氢(H2S)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实验室可用硫化亚铁(FeS)固体和稀硫酸反应制得,该反应方程式为FeS+H2SO4(稀)=H2S↑+Fe SO4,则应选择
A或B
A或B
(填序号,下同)来作发生装置.
(4)NO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易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则应选择
C
C
装置来收集N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1)写出仪器名称:①
试管
试管
酒精灯
酒精灯
集气瓶
集气瓶
水槽
水槽

(2)实验室采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试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3)采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
过氧化氢溶液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所发生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4)收集氧气可以选择装置
C
C
D
D
,原因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5)2003年12月23日,川东气矿发生井喷事故,高压天然气携带一种有毒气体从地下喷出,向四周扩散,所到之处,牲畜、飞鸟和没撤离人员大量伤亡,水也被严重污染.毒气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极易溶于水.实验室通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和稀硫酸(液体)混合生成,在常温下反应制得硫化氢气体,并生成硫酸亚铁.请回答:
①制取硫化氢的文字表达式:
硫化亚铁+硫酸→硫酸亚铁+硫化氢
硫化亚铁+硫酸→硫酸亚铁+硫化氢

②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
B
B
收集装置可以选用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马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1)写出图3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试管
试管
,②
酒精灯
酒精灯

(2)马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他应该选择上述装置中的A与
C或D
C或D
(填字母)进行组装.你认为A装置中还缺少
棉花团
棉花团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陈超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起
催化
催化
作用,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陈超问:“我怎么知道收集到的是氧气呢?”请你帮他回答该问题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4)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与稀硫酸溶液混合来制取硫化氢气体,可以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B
B
(填字母).
(5)如图1和图2所示装置可以用于收集气体.若用图1收集氧气,则气体应该从
b
b
(填“a”或“b”)端进入;若用图2收集氢气,则气体应该从
b
b
(填“a”或“b”)端进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