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
A.氮气和二氧化碳B.空气和氧气
C.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D.丝绸和化纤布料

分析 A、根据氮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判断.
B、根据空气的成分和氧气的性质及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判断.
C、根据的成分和燃烧现象判断.
D、根据丝绸和化纤的燃烧气味判断.

解答 解:A、氮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二者不能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所以不正确.
B、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变,在氧气中燃烧更旺,所以正确.
C、聚氯乙烯塑料中含有氯元素,聚氯乙烯塑料燃烧时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所以正确.
D、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化纤是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所以正确.
故选A.

点评 物质的鉴别是初中化学的难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运用比较法发现和利用物质间的性质差别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a g 过氧化氢溶液和bg二氧化猛混合,待完全反应后,剩余物的质量为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a-b-c) gB.(a-b) gC.(a+b-c) gD.(a-b+c)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根据图1、图2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AD(填序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2)为完成图G所示实验,某同学可用CE装置制取并收集所需气体.然后将这瓶气体按图G所示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科学贵在创新,图2中乙是对甲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的改进(甲中红磷用酒精灯点燃),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为减少空气污染.(写出一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粗盐提纯过程中.称量、溶解、过滤、蒸发四个环节中一定用到烧杯的是(  )
A.称量、溶解、过滤、蒸发B.溶解、过滤
C.溶解、过滤、蒸发D.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C.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广告宣传科学的是(  )
A.本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绝对健康安全
B.提倡生态农业,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C.限制使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D.为促进农作物增产,不需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B.C.液体加热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除去如表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物质杂质试剂或方法
ACO2CO点燃
BN2O2通过足量灼热的铜丝
CKClKClO3将固体混合物充分加热
DNaCl固体泥沙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很缓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资*源%库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现象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向盛有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1)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对照作用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比较MnO2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前后的质量;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是:倾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