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C.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在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的变化(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的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上升。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 B。煤 C。酒精 D。石油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______。
A.1900~1910 B.1910~1940 C.1940~1980 D.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燃煤中加入石灰石可以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钙(CaSO4)等产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 + O2 + 2SO2 高温 2CaSO4 + 2CO2。请计算:用125 kg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理论上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克木炭在b克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
A. 大于(a+b)g B. 等于(a+b)g C. 小于或等于(a+b)g D. 小于(a+b)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X=______________。
(2)由图中信息可知: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4)A微粒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微粒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土豆农膜”是一种新型环保农膜,通过在塑料中添加土豆淀粉制成.“土豆农 膜”可被细菌和微生物释放的酶分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塑料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B.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该新型农膜有助于解决农村“白色污染”问题
D.土豆农膜比普通塑料农膜容易降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