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中为了鉴别2瓶失去标签的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各取2mL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入Na2CO3溶液,现象 ,是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各取2mL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也能鉴别出来.若不采用化学药品制取CO2,则我的操作是 .
(3)NaOH溶液中通入CO2无明显变化,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仍不能证明NaOH与CO2反应的是 .
A、稀盐酸 B、Ba(OH)2溶液 C、酚酞溶液
(4)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后,所得溶液的溶质:可能是Na2CO3,也可能是 .
操 作 | 现 象 | 结论 |
①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氯化钙 溶液; | 溶液变浑浊 | 溶质是 Na2CO3 |
②静置后,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 | pH 7 |
【答案】(1) 溶液变浑浊;Ca(OH)2+Na2CO3═CaCO3↓+2NaOH;(2) 用玻璃管分别向溶液中吹气,溶液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氢氧化钠溶液;(3) C(4) 氯化钙;=.
【解析】
试题分析:(1)各取2mL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入Na2CO3溶液,溶液变浑浊的是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填:溶液变浑浊;Ca(OH)2+Na2CO3═CaCO3↓+2NaOH.
(2)若不采用化学药品制取CO2,则操作是:用玻璃管分别向溶液中吹气,溶液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故填:用玻璃管分别向溶液中吹气.
(3)A、加入稀盐酸时,如果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B、加入Ba(OH)2溶液时,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C、滴加酚酞溶液时,无论是否生成碳酸钠,溶液都变红色;
因此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仍不能证明NaOH与CO2反应.
故填:C.
(4)实验如下:
操 作 | 现 象 | 结论 |
①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 溶液变浑浊 | 溶质是 Na2CO3 |
②静置后,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 | pH=7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X= ;
(3)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C(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当前,食品安全备受人们关注,下列做法会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
| A. | 蒸馒头加适量小苏打 |
| B. | 长期饮用白开水 |
| C. | 食品袋里充入氮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
| D. | 用甲醛保鲜白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氢能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在我国已研制成功,以乙醇(C2H6O)为燃料汽车已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淮安市也有部分汽车改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
(1)乙醇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目前氢能没有大规模投入使用,其主要原因有 (例举一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 B | C | D | |
实 验 装 置 | 硫在氧气中燃烧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排水法收集氢气 |
解释 |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有害气体SO2 | 量筒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溅落融熔物 | 集气瓶中的水: 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同学用相同的铁钉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的实验如图。经过一周观察:试管A和C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试管B中的铁钉明显锈蚀。
(1)通过探究发现:铁生锈是铁与 和 共同存在时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A中加入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其目的是 ;
(3)通过探究,请你写出防止铁制品生锈的一种措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操作方法及使用试剂 |
A | CuO粉末 | 木炭粉末 |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
B | NaCl固体 | KNO3固体 | 充分溶解、降温、结晶、过滤 |
C | 稀盐酸 | 稀硫酸 |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
D | CO | CO2 | 通入氧气,点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