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小苏打(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工业上制取小苏打有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是气相固碳法,其利用的原理是:Na2CO3+H2O+CO2=2NaHCO3
资料1:NaHCO3+NaOH=Na2CO3+H2O
资料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部分)
温度/℃0152030405060
碳酸氢钠溶解度/g6.98.729.611.112.714.4516.4
碳酸钠溶解度/g7.713.2521.839.748.847.346.4
学校实验小组验证反应原理,在室温为15℃时,同学们将10g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溶于80g水中(见图1烧杯),而后匀速的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用传感器测定溶液的pH变化,同时用数据采集器记录并绘制图象如图2所示.

(1)图1所示实验中,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其原因是控制稀盐酸滴入速率,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生成速率;
(2)通过图象分析,小苏打溶液是显碱性(填“酸性”、“中性”或“碱性”),图象中M点处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为了确定M处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加入试剂实验现象初步实验结论
加入
足量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物质
滴入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色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变化,则此时烧杯中就可观察到的现象有出现白色不溶物.

分析 (1)分液漏斗能够控制液体药品的流量,从而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2)pH大于7的溶液显碱性;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3)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4)实验过程中,发现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变化,说明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解答 解:(1)图1所示实验中,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其原因是控制稀盐酸滴入速率,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生成速率.
故填:控制稀盐酸滴入速率,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生成速率.
(2)通过图象分析可知,随着反应进行,溶液pH始终等于7,说明小苏打溶液显碱性;
图象中M点处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填:碱性;2NaOH+CO2=Na2CO3+H2O.
(3)为了确定M处溶液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①取M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②静置后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的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加入试剂实验现象初步实验结论
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滴入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色 
(4)实验过程中,发现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变化,说明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碳酸氢钠不能继续溶解,则此时烧杯中就可观察到的现象有出现白色不溶物.
故填:出现白色不溶物.

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2.已知莽草酸(化学式:C7H10O5)是制取抗“H1N1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请回答:
(1)莽草酸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7:10:5;
(2)348g莽草酸含碳元素质量为168g;
(3)对1岁以上的儿童推荐按照下列“体重-剂量表”服用“达菲”:
 体重小于等于15千克15~23千克23~40千克大于40千克
每次用量30mg45mg60mg60mg
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是20,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达菲”胶囊 ( 每颗胶囊含“达菲”75mg )2次,一个疗程5天,那么该患儿一个疗程共需服用6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如图中的①、②是氧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钙原子的核电荷数是20,钙原子与氧原子最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S2-的结构示意图是C(填字母)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C(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利用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可以测定发酵粉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现取一定量的发酵粉,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假设发酵粉中的其他物质都不与盐酸发生反应).下列曲线所表示的变化趋势不正确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B.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农家肥的腐熟,食物腐烂都是缓慢氧化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1926年的“联合制碱法”改进了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1)“联合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为碳酸钠.(填物质名称)
(2)如何取出从沉淀池中不断结晶析出的碳酸氢钠:过滤(填操作名称).
(3)该制碱过程中同时得到一种氮肥NH4Cl(填化学式),它不能与熟石灰混用的原因是氯化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熟石灰混用会生成氨气,降低肥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物质,用我们所学的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或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B美酒飘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结冰时,分子静止不动
D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改变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反应属于既不分解反应的是  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石蜡+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B.氧化汞$\stackrel{加热}{→}$汞+氧气
C.过氧化氢$\stackrel{MnO_2}{→}$水+氧气D.铝+氧气$\stackrel{点燃}{→}$氧化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某兴趣小组做了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后,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与锌粒进行实验,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为了验证该气体的成分,该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浓硫酸有强氧化性,能与多种物质反应;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可被酸性KMnO4吸收.并进行如下实验:

(1)实验事实与结论:
①反应进行不久,观察到B处品红溶液变无色,D处无明显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SO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2H2SO4(浓)=ZnSO4+2H2O+SO2↑.
②反应继续进行一段时间后,D处气体能燃烧,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产生的气体是H2,产生该气体的原因是随着浓硫酸的消耗和水的生成,浓硫酸变成稀硫酸,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2)反思与评价:
小明认为,工业上可用锌粒和浓硫酸反应大量制取硫酸锌溶液.小红认为不适宜,她的理由是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