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为进一步研究高锰酸钾的分解产物,某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使之完全分解,然后分别进行了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内容:
编号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取反应后固体剩余物0.2g加入5mL6%的H2O2溶液中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产生大量气体固体剩余物中的MnO2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
2取0.2gMnO2加入5mL______(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H2O2溶液中平稳反应,放出热量,持续产生气体MnO2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
3取反应后固体剩余物1.0g加入足量水中,充分溶解,过滤固体完全溶解,滤纸上无黑色固体残余物固体剩余物中无______
实验分析:
(1)完成表中的填空内容:a______、b______;
(2)实验2的目的是______;
(3)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实验1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
查阅资料:
Ⅰ、KMnO4受热分解时,在某条件下可能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①6KMnO4
.
2K2MnO4+K2Mn4O8+4O2
②KMnO4
.
KMnO2+O2
Ⅱ、相对分子质量:(KMnO4:158、O2:32)
(4)16g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为______;加热使之完全分解,若完全发生反应①,生成O2的质量为______;若同时发生反应①②,生成O2的质量范围是______.(保留二位小数.提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观察)

(1)实验2是与实验1对比,确定MnO2是否起催化作用,则所取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应相同,实验3取反应后固体剩余物1.0g加入足量水中,充分溶解,过滤后固体完全溶解,说明不含MnO2,因为MnO2不溶于水;
(2)实验2是与实验1作对比,确定MnO2是否起催化作用;
(3)由实验3可知反应产物中是否有MnO2,从而反映出实验1不严密,也可能是分解后的其他物质起催化作用;

(4)16g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g×
64
158
×100%
=6.48g;
若发生的是a反应,设16.0gKMnO4,加热使之完全分解,生成O2的质量为x
6KMnO4
.
2K2MnO4+K2Mn4O8+4O2
6×1584×32
16.0g x
6×158
16.0g
=
4×32
x

x=2.16g
若发生的是b反应,设8.0gKMnO4,加热使之完全分解,生成O2的质量为y
KMnO4
.
KMnO2+O2
15832
8.0g y

158
16g
=
32
y

y=3.24g
因为KMnO4受热分解,会发生以上两个反应,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介于2.16g和3.24g之间.
答案:
①a:6%b:KMnO4分解后的产物中没有MnO2
②和实验1进行对比,确定MnO2的催化作用
③可能是分解后产物中其他物质起催化作用
③6.48g2.16g2.16g~3.24g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在化学实验室,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现一瓶没有密封好的NaOH已经结块.
提出问题:结块后的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固体为碳酸钠
猜想二:固体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固体中有碳酸钠的原因______.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pH>7,BaCl2溶液pH=7,Na2CO3+BaCl2=BaCO3↓+2NaCl
进行实验:从瓶中取出一定量的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再将溶液分三等份分别装入A、B、C三支试管,进行如下实验.
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认为结块固体中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实验分析:
(1)根据同学们的实验结论,三支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别是______;B试管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2)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设计:为进一步确定固体的成分,请写出你设计的实验方案______.
实验反思:
(1)试剂瓶中的固体结块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2)在溶解固体时放出了一定的热量,依据此现象有同学认为该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为验证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还应该进行的实验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现欲测定其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Na2CO3+H2SO4→Na2SO4+H2O+CO2↑,通过实验测得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求得原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得碳酸钠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①如图连接装置(除B、C外)并加入所需药品.
②称量并记录B的质量(m1).(称量时注意封闭B的两端)
③按动鼓气球,持续约1分钟.
④连接上B、C.
⑤打开分液漏斗F的活塞,将稀硫酸快速加入D中后,关闭活塞.
⑥按动鼓气球,持续约1分钟.
⑦称量并记录B的质量(m2).(称量时注意封闭B的两端及E右端的出口)
⑧计算:
(1)已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则干燥管A的作用是______,干燥管C的作用是______.步骤③中鼓气的目的是______;步骤⑥中鼓气的目的是______;本实验能否同时省略③、⑥两个步骤?______,原因是______.
(2)若所取样品的质量为5g,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分液漏斗F中至少要盛放10%的稀硫酸(ρ=1.07g/mL)______mL,若m1为51.20g,m2为53.18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多选题

某混合气体N可能是由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假设NaOH溶液可以完全吸收CO2)(  )

下表中是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据此推测气体N的组成结果正确的是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气体N的组成
X中液体Y中黑色粉末Z中液体
A不浑浊变成光亮的红色不浑浊H2
B不浑浊变成光亮的红色变浑浊CO和CO2
C变浑浊变成光亮的红色不浑浊H2和CO2
D变浑浊变成光亮的红色变浑浊H2和CO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某实验小组为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并确定其组成,开展了一下探究活动.
【讨论与交流】
(1)NaOH能与空气中的______(填化学式)发生反应生成Na2CO3
(2)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
【查阅资料】
(3)NaOH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NaHCO3
(4)CaCl2、NaCl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猜想假设】猜想一:固体全部为NaOH.
猜想一:固体全部为______.
猜想二: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将待检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按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______7(填“>”、“<”或“=”),说明猜想一成立.
方案二:取该溶液少许,往其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待沉淀不再产生,过滤,再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______色,说明猜想三成立.
【归纳与总结】很明显,方案一的结论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
【探究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的组成,该实验小组的同学称取26.6g待检固体,按如图所示过程实验(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请参照图中提供的数据计算:

(5)26.6g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
(6)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实验最终所得351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可行的是(  )
A.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
B.用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并加热的方法除去氯化钾中含有的少量氯酸钾
C.向氧化铜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恰好反应后,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即可可制备氢氧化铜
D.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一定有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表述不一致的是(  )
A.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B.
氢气验纯
C.
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D.
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请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图中标号①的名称是______;
(2)A装置可用于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方法制取氧气的主要实验步骤有:①加热;②向试管中装药品并固定;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停止加热;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3)B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室可利用Zn+H2SO4═ZnSO4+H2↑制取氢气,______(填“能”或“不能”)用B装置制取并收集氢气.
(4)C实验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是通过对比______的现象得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对化学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发现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B.阿伏加德罗C.门捷列夫D.拉瓦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