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目前,农业上使用最多的氮肥主要有尿素、硝酸铵和碳酸氢铵等,其中硝酸铵的生产原理是利用氨催化氧化得到的硝酸,再跟氨反应生产硝酸铵,基本流程如下:
已知:①上述流程图中A、B、C均为气体,其中A、B为单质且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C为含有A组成元素的化合物;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是高温、催化剂.
②在化学反应中,只要有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Na+2H2O═2NaOH+H2↑,反应前后,Na元素、H元素的化合价分别发生了变化,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C两种物质的化学式:A为N2;C为NO.
(2)NH3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高温}$4NO+6H2O
(3)上述流程图的5个反应中有4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 根据A、B、C均为气体,A、B反应产生氨气,其中A、B为单质且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其中A为氮气,B为氢气,C为含有A组成元素的化合物,因此C为一氧化氮,然后根据信息完成相关的问题.

解答 解:(1)A、B、C均为气体,A、B反应产生氨气,其中A、B为单质且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其中A为氮气,B为氢气,C为含有A组成元素的化合物,因此C为一氧化氮;故填:N2;NO;
(2)氨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应条件是高温、催化剂,故方程式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高温}$4NO+6H2O;
(3)在化学反应中,只要有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氮气和氢气的反应,氨气和氧气的反应,一氧化碳和氧气的反应都有单质的反应,因此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变;二氧化氮和水反应产生一氧化氮和硝酸,氮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改变,只有氨气和硝酸的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4个;故填:4.

点评 本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考查了化学反应及化学肥料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能够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海洋开发水平是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填化学用语),写出该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2)天然气作为燃料比石油和煤具有的优点是污染小(写出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电解水
B.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和铁粉
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只用一种试剂可以区分(NH42SO4、NH4Cl、K2SO4三种无色溶液,这种试剂是(  )
A.AgNO3溶液B.Ba(OH)2溶液C.NaOH溶液D.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如图为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乙.
(2)要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溶剂、升高温度等.
(3)t2℃时,在盛有120g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80g甲固体,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小华同学为母亲过生日,下列庆祝活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编制花环B.榨取果汁C.点燃蜡烛D.切分蛋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等质量的氧化钙、氢氧化钙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B.
向一定质量氯化亚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至加入镁粉至过量
C.
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
D.
向等质量的镁、铝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测定纯碱(Na2CO3)样品(假设只含NaCl杂质)中Na2CO3质量分数的实验方案,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原装置内空气的影响)
Ⅰ.A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在装药品前需组装好如图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置乙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3)装置丁的作用是B.(填字母)
A.吸收Na2CO3与酸溶液反应产生CO2
B.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丙中
C.干燥二氧化碳
(4)实验中如果滴加酸溶液的速度过快,会导致测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5)B组同学认为A组同学的方案存在问题,即使操作规范,测定结果也会偏低,理由是有CO2残留在烧瓶内,应该将装置甲中双孔橡胶塞换成三孔橡胶塞,并在甲的左边连接上图2装置,实验结束后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目的是将反应生成的CO2全部鼓入到丙装置中,其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通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若没有图2装置,直接通入空气,则会导致测得结果偏大(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6)你认为实验时加入的酸溶液最好是稀硫酸(填“稀盐酸”或“稀硫酸”).
Ⅱ.小明同学称取样品11.0g放入烧杯中,按如下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1)滤液Y中含有的溶质有NaCl、CaCl2(填写化学式).
(2)证明C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A(填写字母序号),然后观察现象判断.
A.静置悬浊液X,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氯化钙溶液
B.取少量滤液Y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
(3)如果沉淀没有洗涤操作会造成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大(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4)通过以上提供的数据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至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3.一定质量的碳酸钠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加入101g水完全溶解后,再往其中加入100g氯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将滤渣干燥,称得其质量为10g,测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试计算:
(1)反应中所得滤渣为CaCO3(填化学式);
(2)求所加氯化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3)求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