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 电子数不同

A 【解析】 试题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即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质子数。错因会诊:对元素的概念、元素与原子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明白,知识残缺乱猜而选B;在学习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时,发现不同的元素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而误选C;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没有想到核外电子不稳定,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变的而错选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上海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对反应前后烧杯中溶液分析错误的是( )

A. 颜色改变 B. 温度升高 C. 碱性减弱 D. 质量增加

A 【解析】 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溶液酸碱性的变化、溶液质量的变化以及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来分析。 A、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均为无色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溶液也是无色的,所以溶液的颜色不变,错误;B、酸碱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所以溶液的温度升高,正确;C、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随着硫酸的加入,氢氧化钠的消耗,溶液的碱性减弱,正确;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濮阳市县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生产实际和实验室中有很多金属材料。

(1)铁制品表面经常涂上一层铝粉,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是什么?

(2)在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放少量水的目的是什么?

铝能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从而在铝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解析】 (1)铝能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从而在铝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将氧气隔绝,达到防腐蚀的目的; (2)铁丝在氧气中点燃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放少量水可防止溅落的四氧化三铁熔化物炸裂瓶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濮阳市县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

A. 水、干冰 B. 生铁、氯化氢

C. 铜、金刚石 D. 硫酸铜、氯化钠

D 【解析】A. 水由水分子构成,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 生铁是铁的合金,主要含铁,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 铜由铜原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D. 硫酸铜由铜离子、硫酸根离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符合题意。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2 组成物质的元素 同步测试卷 题型:填空题

氮分子(N2)中的氮原子和氨气分子(NH3)中的氮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7,即N2和NH3两种物质都含有________ 元素.

氮 【解析】 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氮分子(N2)中的氮原子和氨气分子(NH3)中的氮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7,说明具有相同的元素﹣﹣氮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2 组成物质的元素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中的氟是( )

A. 单质 B. 原子 C. 离子 D. 元素

D 【解析】 在宏观上讨论物质组成时常用元素来描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加碘盐、含氟牙膏中的“碘”和“氟”通常是指元素.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科粤版化学九年级1.3物质的变化练习题 题型:单选题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没有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葡萄酿酒 B. 燃煤煮饭 C. 湿衣服晾干 D. 食物变馊

C 【解析】 试题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葡萄酿酒属于缓慢氧化,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燃煤煮饭,牵涉到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C、湿衣服晾干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正确,D、食物变馊属于缓慢氧化,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8

40

10

20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12

4

X

52

A. 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3:1 B. 该反应可以表示为2H2O2H2↑+O2↑

C.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D. 丙可能为不参加反应的杂质

A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增加了12g-8g=4g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增加了52g-20g=32克,是生成物;乙是质量减少40g-4g=36g,为反应物,故可知丙质量仍为10g,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反应为:乙→甲+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A. 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4:36=1:9,错误; B. 该反应可以表示为2H2O 2H2↑+O2↑,其中水和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2018-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达标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鉴别H2、CO、CH4的最佳方法是(  )

A. 分别点燃后观察火焰的颜色 B. 分别检验三种气体燃烧后的产物

C. 分别闻三种气体的气味 D. 分别测三种气体的溶解性

D 【解析】 三种气体点燃时都会发出蓝色火焰,颜色差别不明显,不能鉴别出三种气体,A错误;比较H2、CO、CH4三种气体燃烧的产物进行鉴别,H2燃烧的产物只有H2O,CO燃烧的产物只有CO2,而CH4燃烧的产物既有H2O又有CO2,因此可以通过检验燃烧的产物鉴别上述三种气体,B正确;三种气体都是无味气体,闻气体的气味不能鉴别出三种气体,C错误;H2、CO、CH4这三种气体都不溶解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