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图所示实验是我们所熟悉的。

甲                          乙                          丙
(1)图甲所示实验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关于该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B.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C.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D.该实验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同学们用乙所示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如果第一次a、b分别是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第二次a、b分别是锌和稀盐酸(已知:Fe+CuSO4 FeSO4+Cu ;Zn+2HClZnCl2+H2↑),测定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2分)。
(3)如图丙所示,某化学课外小组将紫色石蕊试液浸泡并晾干的紫色纸人,进行以下实验:
①左右两袖分别用毛笔涂上稀醋酸和稀盐酸,可观察到两袖均变红色;
②将“c”裤腿涂上蒸馏水;
③将纸人放入盛有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解释步骤③中“c”裤腿呈红色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4P + 5O2 2P2O5 ,ACD 
(2)第二次实验中有气体生成  
(3)CO2 + H2O===H2CO3

试题分析:(1)红磷的燃烧会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 + 5O2 2P2O5;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若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或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测量就会造成测量值偏小,
(2)铁与硫酸铜反应时物质无损失则质量一定相等,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时会生成二氧化碳,能散失使质量减小,所以质量不同.
(3)c腿上涂有蒸馏水,放在盛有干燥CO2气体的集气瓶中,只有c腿变红,说明此处的酸是CO2与H2O反应生成的.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O=H2CO3
点评:该题是对常规实验的操作考查题,解题时要对相关实验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要有明确的认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6分)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做的3个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①关闭活塞K,给木炭加热。
②熄灭酒精灯,待木炭冷却后,打开活塞K,通入氧气。
③点燃酒精灯,给木炭加热。
①木炭不燃烧。
②木炭不燃烧。
③木炭燃烧。
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2)

 
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活塞K,将稀硫酸注入小试管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3)

 
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活塞K,将水注入人字形管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7分)横店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意外发现铁丝的表面有少量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他们对该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探究一下该气体的成分。
【提出猜想】猜想一:该气体是H2;猜想二:该气体是SO2;猜想三:该气体是O2
【讨论分析】进过思考分析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二是错的,理由是               
并提出了猜想四: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其余的猜想

【实验步骤】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⑵先装入足量的铁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将长颈漏斗下端液封,将铁丝改为铁粉做实验的目的是         
⑶打开活塞K1、K2,通一会儿氮气,通入氮气是为了                     
⑷关闭K1从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⑸一会儿后在尖嘴处放一根燃着的木条,然后倒扣一只干而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⑴A中                                           
⑵B处气体安静的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结论】猜想一成立
【反思】⑴长颈漏斗除了有能添加药品的作用之外,还有           的作用
⑵对于实验中的意外现象我们应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6分)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红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下图。然后给中间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白烟不再增多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后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________mL。
(2)在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8分)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发现化学实验室一瓶块状固体已失去标签。科代表将固体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大量的气泡冒出,经检验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一集气瓶气体。同学们很兴奋,该固体可能是什么物质?他们设计实验方案,展开探究。
(1)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
(2)检验气体的实验记录如下: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断,块状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5分)某同学为了研究竹子里的气体成分,做了一个实验:
(1)先将竹子浸入水中,钻个小孔,看到一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_________法(填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收集气体的一种方法)收集了一甲、乙两瓶气体。
(2)将放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甲瓶气体里, 用放大镜聚焦,使红磷燃烧,瓶内充满了白烟。然后将甲瓶倒放入水,导管伸入水中,松开夹子,结果流入的水约占瓶子容积的1/10,这说明竹子里的气体肯定含有________,约占_________(体积分数)。
(3)再往乙瓶中倒入一些澄清石灰水,发现马上变浑浊,这说明竹子里有气体肯定有                     
(4)那么,竹子里的气体含量与空气有什么区别?相比较你得出的结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夏飞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做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下列A ~ D是初中化学中的四个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1)A实验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是     ,试管b和a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B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      ,下列操作不妥的是     (填序号).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实验前不夹紧止水夹 ③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④冷却前打开止水夹
(3)若用C装置中无色液体检验氧气中含少量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医院还用此装置来观察给病人输氧情况,导管   (填“a”或“b”)应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4)D实验观察到:    色高锰酸钾溶液    。得知火柴梗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同学们用燃着的木条代替含硫火柴重复上述实验,目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4分)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四个主要操作步骤如图(1、2、3、4)所示,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的空白处:

实验步骤
验证依据
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2、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根据                      ,判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3、                                 
                                  
根据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判断氧气含量不同。
4、                                
                                 
根据                           ,判断水含量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