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A、锅炉爆炸    海水晒盐
B、牛奶变酸   米酿成醋
C、矿石粉碎    食物腐烂
D、蜡烛燃烧   酒精挥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锅炉爆炸、海水晒盐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B、牛奶变酸、米酿成醋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C、矿石粉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别的是(  )
A、水和食醋
B、铜片和铝片
C、水和澄清石灰水
D、铁粉和食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克A物质和14克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克C物质、3.6克D物质和一定量的E物质,则E物质为(  )
A、0克B、20.6克
C、21.6克D、无法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措施中,能使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
A、增加溶质的质量
B、升高温度
C、用玻璃棒不停的搅拌
D、增加水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B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C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D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呼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试验方法是(  )
A、模仿B、对比C、推理D、假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同时有水珠生成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浑浊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现有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为了测定混合溶液中HCl和CaCl2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数据】上述实验中100g混合溶液与m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共记录了两组实验数据:第①组,气体吸收完全后,NaOH溶液质量增加4.4g;第②组,沉淀完全后,经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10g.
根据实验设计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1)上述实验中100g混合溶液与m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
 
的质量为4.4g.
(2)m=
 

(3)上述实验中100g混合溶液与m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不考虑过滤中的损失,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结合如图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填序号),选择此装置的原因是
 
,写出反应原理
 
收集装置应选择
 
.选择此装置的原因是
 

(3)CO2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
 
,如果
 
,则证明该气体是CO2
(4)如图F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且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灭火.
(5)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①制取氨气反应的方程式:2NH4Cl+Ca(OH)2═CaCl2+2NH3+2X.X的化学式为:
 
   
②制取并收集氨气,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