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实验员董老师提供了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Ba(OH)2、BaCl2、K2SO4、NaOH、CuCl2中的几种组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探究方案(不考虑碳酸氢根的盐):
【提出方案】:固体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探究】:实验一: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到适量的水中,只出现白色浑浊.静置后过滤,滤液为无色;
实验二:向滤出的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放出气泡,沉淀全部消失;
实验三:向无色滤液中通入CO2,产出白色沉淀,当沉淀恰好不再增多时停止通入CO2,静置.得到上层清液
【得出结论】:你认为固体粉末中一定有(1)CaCO3,一定没有(2)CuCl2、K2SO4,童童同学认为固体粉末的成分一定含有Ba(OH)2
【反思与评价】:请你对童童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3)不正确,若是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
为了确定固体粉末的成分,小组成员进一步实验,取实验探究三静置后的清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探究与结论】:实验员董老师告诉小组成员,固体粉末有三种成分混合.究竟是那三种成分呢?小组成员继续探究,他们再取实验三静置后的消液少量于试管中,先加入(4)硝酸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5)硝酸银溶液,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于是得出固体粉末为(6)CaCO3、BaCl2、NaOH.在确定固体粉末成分时,所加试剂除了要考虑与要检验的物质反应有明显现象外,还有考虑的是(7)物质的颜色、物质的溶解性(填两点)

分析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氯化铜的水溶液为蓝色,碳酸钙是白色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氢氧化钡或是氯化钡能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酸;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产生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结合产生碳酸钡沉淀;据此解答.

解答 解:实验一: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到适量的水中,只出现白色浑浊.静置后过滤,滤液为无色;由于氯化铜的水溶液是蓝色的,故一定不含有氯化铜;
实验二:向滤出的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放出气泡,沉淀全部消失;由于硫酸钡沉淀不能溶于酸,碳酸钙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故一定含有碳酸钙;
实验三:向无色滤液中通入CO2,产出白色沉淀,当沉淀恰好不再增多时停止通入CO2,静置.得到上层清液;由于通入二氧化碳产生了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钡离子,故一定不含有硫酸钾,故填:CaCO3;CuCl2、K2SO4
通入二氧化碳产生了白色沉淀,但是不能因此得出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钡的结论,因为若是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故填:不正确,若是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
取实验探究三静置后的清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有碱性物质;固体粉末有三种成分混合,可能是CaCO3、Ba(OH)2、NaOH或是CaCO3、BaCl2、NaOH;要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钡,需要先加入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确定粉末的组成是CaCO3、BaCl2、NaOH;在确定固体粉末成分时,所加试剂除了要考虑与要检验的物质反应有明显现象外,还要考虑物质的颜色、物质的溶解性,故填:硝酸;硝酸银;CaCO3、BaCl2、NaOH;物质的颜色、物质的溶解性.

点评 本题为推断题对于推断题的解法,要根据题给条件和物质的化学特性找准突破口,然后顺藤摸瓜尽可能的把没有组合写出,然后进行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质的有(  )
A.
食品充氮防腐
B.
用NaOH溶液做叶脉书签
C.
氧炔焰切割金属
D.
活性炭净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Na2CO3
小明认为溶质是NaOH、Na2CO3(填化学式).
小青认为溶质的组成为:CO2、NaOH、Na2CO3
化学组长否定了小青的猜想,理由是: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同时剩余.
【查阅资料】B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①小红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②将上述实验①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观察到溶液不变色现象,小红的猜想是正确的.
【数据分析】小明取一定量的废液于烧杯中,然后向其中滴加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到不再产生气体时,共消耗稀硫酸100g,生成气体的质量为3.3g,小明通过计算,认为他的猜想正确.请你写出小明的计算过程和判断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氢氧化钠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试剂.
(1)氢氧化钠固体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水潮解,还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2)氢氧化钠固体曝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应如何判断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加入稀盐酸,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是酸雨、臭氧层衰竭和温室效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  )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水蒸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了猜想.同学甲:可能是CaCl2和Ca(OH)2;同学乙:可能只有CaCl2;同学丙:可能是可能是CaCl2和HCl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一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酚酞试液不变色
同学甲猜想不正确
实验二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
同学丙猜想正确
【反思与拓展】
①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Ca(OH)2,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a(填序号)
a.pH试纸      b.铜      c.二氧化碳    d.氧化铜
②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蚀铁质下水管(写一条).
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为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大自然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们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进行了教材中的两个实验.
K2CO3溶液Ba(NO32溶液
稀硫酸现象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H2SO4+Ba(NO32=BaSO4↓+2HNO3
实验结束后.将有沉淀的试管中的固体过滤后.与另一支试管中的废液混合后产生气泡.最后得到无色溶液,小组同学对无色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产生了兴趣.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括动.
【提出问题1】滤液中除K+外.还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童童同学:含有NO3-,SO42-,CO32-
琪琪同学:含有NO3-,SO42-
晨晨同学:含有NO3-,SO42-,H+(填离子符号)
【实验探究】琪琪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硫酸,观察到无明显现象,由此琪琪同学得出结论:自己的猜想不成立,童童同学的猜想成立.
【评价与交流】请你评价琪琪同学的猜想与结论不正确,加入稀硫酸无现象只能证明不含有碳酸钾,不能证明是否含有稀硫酸
同学们经过谈论后一致认为:琪琪同学在验证自己的猜想时,若将所加试剂换成另一种试剂碳酸钾溶液,既能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能确定滤液中的离子成分.冰冰同学取该试剂进行实验,最终确定了滤液中的离子成分.
【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当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后得到的溶液中的离子种类最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为了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东东同学按以下步骤进行了实验:①将一定量吸干水的新鲜豆芽分别装入1只塑料袋和1只大口塑料瓶中;②在塑料袋口连接上导管和橡皮管,扎紧塑料袋口,并用夹子夹紧橡皮管,将大口塑料瓶的盖子拧紧,不使外界空气进入;③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请回答:
(1)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用温度计测量豆芽的温度,结果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这个现象说明了豆芽呼吸作用过程中能释放热量.
(2)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打开大口塑料瓶的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人瓶内.预计应出现的实验现象是火焰熄灭,理由是豆芽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导致大口瓶内缺氧.
(3)本实验中将豆芽放置在黑暗处的理由是在黑暗处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排除了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则该物质是红磷等(任写一种)
(2)硫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蓝紫色火焰,生成的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在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外,还必须监测的项目是一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