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密闭容器中有X、O2、CO2和 H2O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 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物 质 | X | O2 | CO2 | H2O |
反应前的质量/g | 1.6 | 8 | 2.2 | 1.8 |
反应后的质量/g | 0 | 1.6 | 待测 | 5.4 |
A. 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B. 表中“待测”数据为 4.4
C. 反应中的X 与 O2 变化的质量比是 1:4 D. X可能是乙醇
【答案】C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待测=1.6+8+2.2+1.8-1.6-5.4=6.6,故X、氧气是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是生成物,故不可能是化合反应,故错误;
B、由上分析可知,待测值是6.6,故错误;
C、参加反应的X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6:(8-1.6)=1:4,故正确;
D、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2.2=4.4,其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4.4g× =3.2,碳元素的质量为4.4-3.2=1.2;生成水的质量为:5.4-1.8=3.6,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6×
=3.2,氢元素的质量为3.6-3.2=0.4:,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总质量为:3.6+3.2=6.8,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1.6=6.4,说明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0.4:0.4=3:1:1,而乙醇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不是3:1:1,故不可能是乙醇,故错误。故选C。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
(2)若要组装一套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为发生装置,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上题中装置也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盐酸而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汽车气新型环保处理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 参加反应的和
的分子个数比为3:2
B. 反应后分子的数目变少
C. 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变少
D. 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NO+3CO 2CO2+CO+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工厂的废水中含有亚硫酸钠(Na2SO3),若直接排放会造成污染。化学兴趣小组对该厂的废水处理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提示:Na2SO3 + CaC12 = CaSO3↓ + 2NaCl;CaC12不与废水中的其它杂质反应)
(1)氯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
(2)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g。
(3)求废水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与溴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则n=______。写出与溴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种元素的元素符号_____,溴化钠的化学式为_______。
用“”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
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个数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3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2)水是人类重要的资源。
①水曾被误认为是一种“元素”。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
a.水的电解 b.水的蒸发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②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常用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除去硬水中过多的Ca2+和________(填离子符号)就可以得到软水。
(3)2017年5月18日,中国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它将推动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环境条件下,水分子笼中装有甲烷分子而成的“冰块”,可直接点燃。己知某种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8H2O。这种可燃冰的质量为________g时,与44g二氧化碳所含碳元素质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小组同学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生成物中还有少量黑色固体,针对这一现象及相关问题,他们展开了如下探究,请仔细阅读并参与他们的探究之旅。
(探究目的)探究黑色固体时镁与空气中什么物质反应产生的?
(查阅资料)
(1)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2)光亮的镁条与水反应,表面会生成白色固体。
(分析猜想)分析空气中各成分,进行猜想:
(1)猜想①是氧气 猜想②是氮气 猜想③是_____________。
(实验一)镁带与氧气的反应
(一)甲同学探究了影响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速度的某种因素,进行了三次实验并记录了各种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实验如下表:
实验 | 过氧化氢的浓度 | 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g) | 二氧化锰的质量(g) | 收集时间(s) |
1 | 10% | 20 | 1 | 40 |
2 | 15% | 20 | 1 | 20 |
3 | 20% | X | 1 | 12 |
(2)第3次实验中,X的值应为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___________,过氧化氢分解得越快。
(二)乙同学在量筒中盛满水,倒置与水槽中,通过分液漏斗把20 mL某浓度得过氧化氢溶液加入锥形瓶中,记录量筒中气体得体积(图1)。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 1 | 3 | 5 | 7 | 9 | 10 |
量筒读数/mL | 60.0 | 82.0 | 88 | 89.5 | 90 | 90 |
(4)请根据以上过程和实验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氧气得体积是_________mL;
(5)请在下面坐标中绘制出0~10min生成氧气体积随时间变化得曲线____________;
(三)燃烧镁带,观察现象
将镁带打磨光亮,点燃,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实验结论:镁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镁。
(实验二)镁带与氮气的反应
(一)收集纯净的氮气
(二)燃烧镁带,观察现象
将镁带打磨光亮,点燃,伸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瓶内壁附着一层淡黄色的固体。
(6)实验结论:镁与氮气在点燃得的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Mg3N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探究结论1)
(7)综上所述,关于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的猜想是猜想________(填序号)成立。
(探究结论2)
(8)如果用足量的镁替代红磷进行空气组成实验,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比实际值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图2),由于红磷需要在瓶外点燃再伸入瓶内,常常带来污染以及误差。
(实验改进)同学们选择了着火点更低的白磷,并对装置图做了改进(图3).主要操作是:再实际容积为18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50 mL的水,再按图连接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
(9)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水面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10)若实验中无误差,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____mL。
(11)集气瓶里预先装进50 mL水的作用,其一是为了加快集气瓶的冷却速度;其二则主要是_____。
(实验与交流)
(12)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定时测量了实验装置(图4)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Y曲线表示的是________(填“温度”或“氧气的浓度”或“压强”)变化趋势;X曲线中CD段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所示,A—D是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中“→”表示转化关系。已知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B、C组成元素相同。
(1)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
(2)①写出C→B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②写出D→C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及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1)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R是银白色金属,将稀盐酸分别加入到盛有金属Fe、R、Cu的试管中,只有Cu表面无现象;将 FeSO4溶液中分别加入到盛有金属R、Cu的试管中,只有R表面有黑色物质析出,则金属H、Fe、R、Cu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瑞娟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试验时,在反应后的集气瓶中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瓶中液体变为红色。瑞娟同学产生困惑:这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已知: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相似;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化学式为H2SO3)。
请你帮助瑞娟同学解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下列图示中的实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用来验证:二氧化硫不能使石蕊变红色。
(1)实验操作:_______;
(2)写出生成亚硫酸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___;
(3)上述化学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二氧化硫是引起_____问题的主要物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含硫煤炭的燃烧,为减少其排放,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5)为防止实验中少量的二氧化硫散发至空气中,污染大气。下列试剂中,最适宜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的是______(填序号)。
A饱和澄清石灰水; B饱和氯化钠溶液; C浓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