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通常用测定某些文物中碳-14的含量来推测文物的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为6
B. 电子数为8
C. 中子数为6
D. 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
A 【解析】 A、因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数为6,则电子数为6,说法正确,故A正确;B、由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电子数为6,说法错误;故B不正确;C、由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质子数为6,则中子数为14-6═8,说法错误;故C不正确;D、因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则质子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说法正确;故D不正确。故选A。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珍惜水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热蒸发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B. 降温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C. 参与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02
D. 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反应时水分子中的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C 【解析】 A、水受热蒸发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而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错误; B、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不会因温度降低而停止,降温后,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故物理性质不变,故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叶绿素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02,故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电解生成氢气...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 题型:单选题
曹旭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提出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做出结论
D 【解析】 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属于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故选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简答题
(题文)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
(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甲发生了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解析】 (1)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2)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g
C. 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 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故A正确。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故B错误。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故C错误。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眉山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实验室有一包固体物质,可能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钾、硝酸钠和高锰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该固体的成分,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按下列框图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固体中一定没有_____,一定有_____。
(2)第③步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3)为了不干扰对第③和④步实验结论的判断,试剂A应选择______。
高锰酸钾碳酸钾、硫酸钠氯化钠Ba(NO3)2+Na2SO4═BaSO4↓+2NaNO3硝酸 【解析】 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根据高锰酸钾溶于水呈紫红色的性质,可确定不含高锰酸钾,利用各物质与稀酸反应的现象不同;结合其他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一步一步地分析,便可以得出答案。 高锰酸钾溶于水呈紫红色的性质,可确定不含高锰酸钾,加入试剂A能得到无色无味的气...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眉山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13的无色透明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K+、Cu2+、Cl﹣、SO42﹣ B. Mg2+、Na+、Cl﹣、CO32﹣
C. Na+、Ba2+、Cl﹣、NO3﹣ D. H+、NH4+、NO3﹣、Cl﹣
C 【解析】 pH为13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A、Cu2+、OH-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B、Mg2+、OH-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D、H+、OH-能结合生成水,NH4+、OH-能结合生成氨气和水...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练习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变化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石油分馏 B. 火药爆炸 C. 粮食酿酒 D. 高炉炼铁
A 【解析】 石油分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高炉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丰台区2018届九年级5月统一测试(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关于实验A的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粉末喷出
B.当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开始收集氧气
C.实验结束后,先撤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3)实验B中,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____________,生成黑色固体。
2KMnO4 K2MnO4+MnO2+O2↑A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 【解析】 (1)A装置的试管口放有棉花,用于制取氧气,故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故反应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2)A.高锰酸钾分解的速率非常的快,气流易将高锰酸钾粉末带入玻璃导管中,故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粉末喷出,故正确;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观察到导管口有连续均...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