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为研究酸的性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刚将颗粒大小相同的纯锌粒和粗锌粒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写出锌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
(2)小刚仔细观察后发现纯锌粒和硫酸的反应明显比粗锌粒慢.通过查阅资料小刚得知粗锌中含有一些不活泼金属.她猜想可能是粗锌中不活泼金属促进了锌和硫酸的反应.
为了验证小刚的猜想,你认为应该在盛有纯锌粒和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下列哪种物质?B.
A.HCl       B.CuCl2        C.NaCl        D.CaCl2
(3)实验中小刚发现加入上述所选物质,纯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快,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四种溶液中的Cl-对溶液起了促进作用.
(4)小刚想通过用一定质量粗锌和足量的硫酸反应,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来计算粗锌的纯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在虚线框中应接入图2中的②,广口瓶上方残留的空气不会(填“会”或“不会”)对氢气体积的测量造成影响.

分析 (1)根据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解答;
(3)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4)根据氢气的密度比水的小解答.

解答 解:(1)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2)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钠、钙都比锌活泼,铜不如锌活泼,为了验证小刚的猜想,应该在盛有纯锌粒和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CuCl2
(3)实验中小刚发现加入上述所选物质,纯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可能的原因是四种溶液中的Cl-对溶液起了促进作用;
(4)氢气的密度比水的小,收集氢气时应短进,故用一定质量粗锌和足量的硫酸反应,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来计算粗锌的纯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虚线框中应接入图中的②,因为通过排出的水来测量氢气的体积,广口瓶上方残留的空气不会对氢气体积的测量造成影响.
故填:(1)Zn+H2SO4═ZnSO4+H2↑;(2)B;(3)四种溶液中的Cl-对溶液起了促进作用;(4)②;不会.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方案设计与评价,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所给的知识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如图是硝酸钾和碳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数据表.
温度/℃2030506080
溶解度/gKNO331.645.885.5110169
K2CO3110114121126139
(1)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图中的甲表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2)在50℃时,将40g碳酸钾固体 溶解在50g水中,得到不饱和(填“饱和、不饱和”)溶液.
(3)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最好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填”降温结晶或蒸发溶剂“).
(4)临近海边的人常常“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图中与“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的是碳酸钾.
(5)若将t1℃时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200克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200克分别升温到t2℃(不考虑水分蒸发)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甲小于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压强两个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化学小组同学取某黄铜(铜和锌的合金)样品进行如下实验,他们取该黄铜样品碎屑50g,把200g稀硫酸分4次加入到该样品中,测得数据记录如表:
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
加人稀硫酸质量/g50505050
剩余固体质量/g43.537.033.7533.75
(1)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67.5%.
(2)当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125g时,反应恰好完成.
(3)计算所用稀硫酸的浓度(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做强做优电子信息等工业支柱产业.硅(Si)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常用以下方法制得纯硅,如图所示:

(1)图中①、③发生了置换反应,②发生了化合反应.写出②和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Si+2Cl2$\frac{\underline{\;高温\;}}{\;}$SiCl4;③SiCl4+2H2$\frac{\underline{\;高温\;}}{\;}$Si+4HCl.
(2)完成一种表示置换反应的通式:单质(I)+化合物(I)=单质(Ⅱ)+化合物(Ⅱ).
根据已学知识填表:
单质(I)单质(Ⅱ)相应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举一例)
A金属非金属
B金属(I)金属(Ⅱ)
C非金属金属
DSiO2+2C$\frac{\underline{\;高温、电炉\;}}{\;}$Si+2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班同学为证明NaOH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在NaOH稀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再滴加盐酸,当得到无色溶液时,
老师提出问题:红色消失一定证明是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吗?他们经过讨论认为也可能是酚酞与酸反应而褪色.这时应在溶液中再滴酚酞(或氢氧化钠溶液)溶液,若有不变红(或变红)现象,则证明不是酚酞与酸反应而褪色.
【方案二】: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时小虎又提出疑问:pH逐渐变小可能是由于溶液稀释造成的,不能说明一定发生了反应.小全对小虎的疑问进行了反驳,他的理由是:碱溶液无论如何稀释,其pH值都不可能小于7.
【方案三】:可以通过测定反应前的物质不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平均分为两份,一份直接加入锌粒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向另一份中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再加入锌粒中,观察到无气泡产生现象,说明NaOH溶液和HCl溶液发生了反应.
【方案四】:在试管中放入NaOH固体,然后加入稀盐酸.小明用手摸了摸试管外壁,试管比较热,他认为不仅说明它们发生了反应,而且是放热反应.小全思考之后仍然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小全的理由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热.
乙同学和丙同学各设计了一个装置(见图),都说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可以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分析说明:B(填序号)装置更合理,理由是能排除因液体的滴入而造成烧瓶内气体排出,引起玻璃管内液面发生变化.若选用合理的装置进行实验,当出现玻璃管中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现象时,可以说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对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设计的方案如图所示,并进行实验;

(1)取A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人酚酞溶液,现象为酚酞试液变红色;
(2)向B中通人CO2,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CO2与Na0H发生反应了吗?
[查阅资料]①过量的CO2通人NaOH溶液时,生成NaHCO3;②Ca(HCO3)可溶于水;(3)NaHCO3+NaOH═Na2CO3+H2O;
[实验与分析]甲乙同学都分别取F溶液进行实验;
甲同学:向F中滴人硝酸钙溶液,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向F中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大家分析后认为,乙同学的实验和结论正确;
①甲同学的判断错误的原因是如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发生反应,向F中滴人硝酸钙溶液,也无明显现象.
②乙同学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探究:学习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温度对CO还原Fe2O3生成物的影响
查阅资料:CO2+Zn  $\frac{\underline{\;\;△\;\;}}{\;}$CO+ZnO;    FeCl3溶液遇KSCN溶液变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2NaOH+CO2═Na2CO3+H2O(化学方程式);某同学建议F后面应加一盏酒精灯,目的是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
(2)将研究小组分为两组,按如图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甲组用酒精灯、乙组用酒精喷灯对装置D进行加热,其产物均为黑色粉末(经检测为纯净物).两组分别用产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操作甲组现象乙组现象
1取黑色粉末加入盐酸溶解,无气泡,溶液呈浅黄绿色(含两种金属离子)溶解,有气泡,溶液呈浅绿色
2取步骤1所得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无现象
则甲组步骤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3O4+8HCl=FeCl2+2FeCl3+4H2O,乙组得到的黑色粉末是铁.
(3)通过该对比实验结果,你可以归纳出温度不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生成物不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缺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②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③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熔点╱℃沸点╱℃燃烧时温度╱℃
石蜡50-70300-550约600
15352750约1800
97.8883约1400
由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④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其原因可能是燃烧时的温度低于沸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氧化铜(CuO)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中.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中的H2O、H+和SO42-中的哪种粒子能使氧化铜溶解.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如图所示三个实验来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1)你提出的假设是可能是H+使CuO溶解;
(2)通过实验(Ⅰ)可以证明水分子不能使氧化铜溶解;
(3)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Ⅱ)和(Ⅲ),在(Ⅲ)中应该加入Na2SO4溶液,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固体不溶解;
(4)探究结果为稀硫酸中的H+使CuO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