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e点时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_____。
(2)写出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若将Vg氢氧化钠溶液换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后溶液的pH_____7(选填“>”“<”或“=”)。
【答案】氯化钠、氢氧化钠 2NaOH+MgCl2=Mg(OH)2↓+2NaCl <
【解析】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至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盐酸消耗完,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此过程中,溶液的pH等于7;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
(1)e点时溶液pH大于7,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
(2)cd段,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
(3)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HCl+NaOH═NaCl+H2O 和 HCl+KOH═KCl+H2O
可知,与36.5份质量的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钾56份,消耗氢氧化钠为40份,消耗氢氧化钾质量大,消耗氢氧化钠质量少,则换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所以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反应后溶液的pH<7。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D与E的组成元素相同,B、D、E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F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M是一种黑色固体粉末。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____。
(2)物质M在反应①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
(3)反应③中伴随着____(填“放热”或“吸热”)现象。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
(5)写出实验室制取气体E的化学方程式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为1.04g/cm3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6%的氯化钠溶液_____mL(精确到0.1mL);水_____g。
(2)用_____(填仪器名称)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3)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4)装瓶:盖好瓶塞,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 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氯化钠。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______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 预计现象 | 预计结论 |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____的猜想正确。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的猜想正确。 | |
③__________________。 | ____的猜想正确。 |
(反思拓展)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名称______。
(2)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上述装置_____作为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如果用E装置收集O2,则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
(3)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为原料制取H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要获得干燥的H2,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D装置,并在该装置中盛放_____(填写试剂名称),若制取0.4gH2,理论上需要________g10%的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
(4)小睿和小琦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
①小琦先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M、N中均无明显变化,M中盛放______溶液。
②小琦再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N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此步实验目的__________。小睿认为: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③小睿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50 mL上述溶液放入M、N中,关闭K,通入约500 mL二氧化碳,M、N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酸奶营养丰富,富含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多种营养物质,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表 1 某品牌酸奶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每 100 克)
蛋白质/克 | 糖类/克 | 脂肪/克 | 钠/毫克 | 钙/毫克 |
2.7 | 9.5 | 2.7 | 75 | 90 |
但是,普通酸奶含有乳糖,经调查,我国有 88.9%的成人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有55.1%的成年人表现有乳糖不耐受症状(主要症状为腹泻)。因此,在保证普通酸奶基本营养不损失的前提下,乳糖含量较低或无乳糖的酸奶成为乳糖不耐受消费者的需求。相关科研技术人员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开始研发无乳糖酸奶。无乳糖酸奶的工艺流程为:原料乳 → 标准化 → 添加 6%的白砂糖 → 均质 → 巴氏杀菌 → 冷却→接种发酵剂(直投式发酵剂)→ 发酵(37℃、42℃)→ 4℃低温储存。
研究一 发酵酸奶中添加乳糖酶对乳糖水解效果的影响
在 37℃,向普通酸奶中添加不同剂量乳糖酶(剂量分别为 1000U/kg、1500U/kg、2000U/kg、2500U/kg),发酵 3 小时,测得发酵酸奶中乳糖残留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1 所示。
研究二 普通酸奶和无乳糖酸奶发酵过程中的酸度变化
普通酸奶和无乳糖酸奶分别在 37℃和 42℃发酵 8 小时,发酵过程中酸度(从 1 小时开始测量)变化如图 2 所示。
除以上研究,科技人员还在口味、活菌数、保存等方面做了无乳糖酸奶与普通酸奶的对比研究,发现无乳糖酸奶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 1 可知酸奶的主要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
(2)由图 1 可知:3 小时内,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添加相同量乳糖酶,发酵酸奶中乳糖残留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B相同发酵时间,乳糖残留量均随乳糖酶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
C乳糖残留量与温度、时间、乳糖酶添加量有关
(3)由图 2,影响无乳糖酸奶酸度的因素是_______。
(4)由图 2 可知:42℃时无乳糖酸奶发酵过程中酸度与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我国绝大部分成年人都有乳糖不耐受症状
B表 1 中“钠”指的是钠元素
C无乳糖酸奶的工艺中至少两步属于化学变化
D无乳糖酸奶比普通酸奶适合更多消费者食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利用下图装置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红磷的着火点为 240℃。
甲同学:挤压滴管 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 260℃以上,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
乙同学:微热燃烧管至 a℃,一段时间后,挤压滴管 2,白磷迅速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1)甲同学挤压滴管 1 后有二氧化碳生成,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从燃烧条件角度分析,甲同学实验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
(3)乙同学实验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则 a 应选择_______(填字母序号)。
A25℃ B80℃ C2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践活动课上,小红将家里的彩漂粉(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带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她阅读标签并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结晶颗粒,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1)将过碳酸钠加入水中溶解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检验生成的气体的操作为________。
(2)欲证明过碳酸钠溶于水后有碳酸钠生成,选用的试剂为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测定一瓶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出50克该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你仔细分析此关系图,并进行计算。
(1)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_____克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此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