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硬铝片比纯铝片硬度小B.铁、铝、铜都是银白色金属
C.沙漠地区的铁制品锈蚀较慢D.钢的性能优良,是很纯的铁

分析 A、合金的硬度大;
B、根据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来分析;
C、根据金属锈蚀的条件分析解答;
D、根据钢是铁的合金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硬铝是合金,比纯铝片硬度大,故A错误;
B、铜是紫红色的固体,故B错误;
C、在沙漠地区水分缺少,铁锈蚀较慢,故C正确;
D、钢是铁的合金,比纯铁性能优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铁及其他金属,是对与之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考查,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字说明下面装置图中有什么错误?并说明改正的方法.
①错误试管口向上倾斜;改正: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错误试管口没有一团棉花;改正: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错误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放;改正: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2)实验完毕后,应该先移去酒精灯,还是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来?为什么?
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这是为了防止水倒流入试管,把试管炸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李老师在实验室制取了两瓶常见的无色气体,放置在试验台上,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气体可能是氢气(或H2),推断的理由是集气瓶口向下放置,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 B气体可能是氧气(或O2)【或者二氧化碳(或者CO2)】(写一种)
(2)请设计实验验证所推断的B气体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3)在实验室制取B气体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合理均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对比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图示实验中,没有体现对比方法的是(  )
A、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B、探究分子的运动C、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D、区分硬水和软水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将下面厨房中的物品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B.蔗糖C.花生油D.纯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向一定量黄铜(铜锌合金)粉末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的关系的是(  )
A.B.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小明同学将两种碱的溶液分别装入试管A、B中,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
实验1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红色.
实验2中,若B盛装的是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实验3中,小明同学向两支试管吹气,观察到B中无现象,针对B中的情况,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B中无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一: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二: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C、D两个实验.

(2)实验现象:C中的软塑料瓶变瘪,D中气球胀大小亮认为小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光同学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的实验不严谨,若仍利用该装置,需要补做的对比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
(3)小光设计的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他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C实验后的溶液少许,再向其加入
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 
 
有气泡产生(或有白色沉淀生成)
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反思拓展】探究结束老师说,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些角度可以是:
①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证明反应发生;②通过检验生成物证明反应的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有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青蒿素是一种化合物
B.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
C.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青蒿素是由碳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酒香不怕巷子深”,从分子角度分析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说明了引起火灾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和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的三个条件,且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