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R技术通过BaO和Ba(NO3)2的相互转化实现NOx(氮氧化物)的储存和还原,能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NOx排放。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储存时发生了化合反应
B. 该技术不能缓解酸雨的形成
C. 该转化中有两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D. 还原反应:5CO+Ba(NO3)2N2+BaO+5X,则X的化学式为CO2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新乡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CuSO4、FeSO4的混合溶液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写出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向固体A上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A中一定含有的固体有哪些_____?若无气泡产,则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哪些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白色固体可能由BaC1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I.初步探究:小金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图所示。
(查阅资料)BaC12溶液显中性。
(初步结沦)(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________,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__。
(2)M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一定没有氯化钡。
(交流讨论)小英同学认为:无色溶液M变红色,说明溶液M中含有碱性物质,但不能由此推导出原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若要进一步确定,需对溶液M继续进行探究。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Ⅱ.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M中有氢氧化钠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有NaOH
猜想二:没有NaOH
(探究与结论)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取无色溶液M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 | _______________ | 证明溶液M中有碳酸钠并被除尽 |
B.取实验A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猜想一正确 |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实验,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分子变小了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发生改变
C. 过氧化氢溶液能分解出氧气﹣﹣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分子
D. 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丹阳市吕城片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金属加工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NaNO2、NaOH,可加入铝粉加热除去.
(1)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除去时,生成NaAlO2和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丹阳市吕城片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已知:在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在1400℃时,CuO受热发生如下分解反应:4CuO2Cu2O+O2↑.现将16gCuSO4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为7.6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剩余固体为混合物 B. 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8∶26
C. 剩余固体中含6.4g铜元素 D. 剩余固体用足量CO还原,可产生CO23.3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丹阳市吕城片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用pH试纸可测得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B.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检验其纯度
C. 通过降低温度把饱和石灰水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 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宿迁市2019届3月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渣中的成分是( )
A. Cu B. Ag和Cu C. Fe和Cu D. Cu 、Ag和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浙江省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同学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后,给制了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制取MgSO4的思维导图,其中所选用的物质错误的是
A. ①—Mg B. ②—MgCl2 C. ③—H2SO4 D. ④—Mg(O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